中国国家地理
中华遗产
博物
官网首页
  • 首页
  • 杂志内容
  • 杂志图片
  • 往期回顾
  • 全部
  • 中华遗产卷首语
  • 博物馆记
  • 历史拾遗
  • 发明与技术
  • 古代生活
  • 古迹探秘
  • 声音
  • 文化符号
  • 文化遗产
  • 文物故事
  • 有问有答
  • 民族与宗族
  • 消息
  • 秘档
  • 读史笔记
  • 读画笔记
  • 遗产风景
  • 风云人物
  • 食锦谈
  • 天津话的“根儿”与“哏儿”

    天津方言,倍儿哏儿!那天津话的这份“哏儿”,究竟源自哪里,根在何方?

    作者: 李旭东   出自:2017年第07期

  • 三种语言拼成经堂语

    “我虔诚举意,面向克尔白,进行虎夫滩的四番主命拜。”这是回民在礼拜前所念的起始句。表示所礼拜的拜数和名称。这句话,非回族人听了肯定一头雾水,但更让人惊讶的是,在这……

    作者: 马作金   出自:2017年第07期

  • 东北话:“笑”出一个东北

    东北话自带笑点,仿佛天然赋予东北人幽默的基因。伴随着时下的直播之风,东北话更是吹遍网络。它是如何形成,又有怎样的前世今生呢?

    作者: 杨睿   出自:2017年第07期

  • 北京话:谁说它是满式汉语?

    北京话的许多词语,如把式、萨其马、撒么、hende等,皆是源自满语。无形之中,这给人们留下一个印象,即北京话受满语影响非常大。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作者: Hasuran Li   出自:2017年第07期

  • 河南话:对撞与融合

    在由原乡奔赴异乡的路上,河南方言跟随移民的脚步,一次次实现着与异地口音的对撞、激荡和融通。

    作者: 王守谦   出自:2017年第07期

  • 台湾腔:“国语”漂流记

    语言携带着看不见的DNA,记录了它来自哪里,经历了什么,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让我们来给娇萌软嗲的台湾腔解码。

    作者: 何诗田   出自:2017年第07期

  • “普通话”是怎样炼成的

    即使你熟读历史,也很可能不会说古代的“普通话”。它曾有雅言、官话、国语等称呼,是促进国家统一的公器。而以什么方言作为普通话的基础,背后则有各股势力的博弈,普通话的……

    作者: 阿希雅   出自:2017年第07期

  • 中国汉语方言分布与重要移民路线图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浓缩了人们对故乡的感情,也是联系同乡之谊的纽带。

    出自:2017年第07期

  • 方言 南腔有北调

    地分南北,方言也分南北。『你瞅啥』,『介似嘛』,『最虾米』……几千年来人们南下北上,东来西往,腔调渐变乡音改。现代汉语七大方言的产生,有诸多因素,而移民,则是其最……

    出自:2017年第07期

  • 日久他乡是故乡

    雅言是朝廷之上、外交场合的通用语。孔子要周游列国,得讲雅言。士大夫们要“诗言志”,也得用雅言。而乡野百姓,则各操方言,也能安然度日。

    作者: 黄秀芳   出自:2017年第07期

  • 59
  • 60
  • 61
  • 62
  • 63

中华遗产 V

叩击历史星空 梳理华夏文明
  • 杂志

    •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华遗产

    • 博物

    • 杂志订阅

    • 读者服务站

  • 新媒体

    • 中国国家地理网

    • 中国国家地理官方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广告合作

    • 杂志广告刊例

  • 关于我们

    • 成长记忆

    • 工作机会

    • 联系我们

  • 关于网站

    • 版权声明

    • 隐私条款

    • 帮助中心

    • 意见反馈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订阅号

服务号

Copyright © 2001-2017 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科普网站 京ICP证090072号 京ICP备10014304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6082 新出网证(京)字 04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