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3年的圆明园

    夏宫,是外国人对圆明园的称呼。1873年,这座夏宫已经沦为一片废墟,尽管一直有士兵把守,但早已力不从心。这一年,在大清海关工作的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与朋友……

    出自:2014年第10期

  • 圆明园里的罪与罚

    在许多中国人眼中,圆明园是一种伤痛的记忆,这种记忆或许蒙蔽了一个事实——这座万园之园曾经是大清皇帝工作、生活、娱乐之处。曾经,这里每天都上演着无数故事。仅仅是有关……

    作者: 杰子   出自:2014年第10期

  • 圆明园里的植物密码

    造园者借它们画龙点睛,帝王用它们宣扬教化,而今天,我们则借助它们——四时花木,来读懂圆明园的文化密码。圆明园中曾盛放哪些奇花异草?每个庭园景观的植物如何巧妙组合?……

    作者: 吴祥艳   出自:2014年第10期

  • 特别策划 看不见的“圆明园”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圆明园。150余年前的那场罪恶之火,永无休止地在一代代国人内心深处蔓延,唤起悲痛、忧伤、自强……但圆明园却远远不止这些,经过清朝五位皇帝:雍……

    出自:2014年第10期

  • “看见”圆明园

    圆明园,堪称“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也是民族记忆的伤心之地。它荒芜、消失了150余年。如今通过严谨科学的论证,和先进的虚拟复原技术,这个承载着世界文明奇迹的“万园之园……

    作者: 倪瑞锋   出自:2014年第10期

  • 无地起楼台的豪奢宰相

    公元1022年,开封城里又一次迎来了友邦辽国的使者,宋廷为使臣举办了盛大的国宴,朝廷勋贵皆出席宴会以示对友邦的重视。在宴会中,辽国使者遍视群人问道:“孰是无地起楼台公……

    作者: 刘本栋   出自:2014年第10期

  • 永乐大帝的“麒麟”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农历九月,刚刚从漠北回来的明成祖朱棣接到奏报:榜葛刺(现印度地区)奉表来贺,进贡麒麟及名马万物。

    作者: 陈立长   出自:2014年第10期

  • 民国摩登:照片制成明信片

    1904年,在昆明翠湖公园的海心亭,云南第一家民营的照相馆“水月轩”开张。当时,对于一个封闭、落后的西南边陲小城,开设以商业运营为主的照相馆,是一件新鲜事,每天来看热……

    作者: 邢天皓   出自:2014年第10期

  • 我们需要 什么样的纪念

    在喧腾般的纪念甲午战争120年的时节,我也参与了一次中国近代海军后裔的聚会。邓世昌玄外孙叶伟力先生是这个群体的负责人。他告诉我,他的一大心愿,就是用后半生去寻找北洋海……

    作者: 马赛屏   出自:2014年第09期

  • 八国联军里的“华勇营”

    1900年8月14日,大清帝国的首都,被八个国家的侵略军攻陷,这个日子,可说是黑暗的中国近代史中最黑暗的一天。在趾高气扬的洋兵中间,掺杂着不少黄皮肤、黑眼睛的士兵。他们不……

    作者: 长歌   出自: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