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飞而知返, 青城青峰间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7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邓平模
标签:

何洁在书院的廊檐下读书,伴随她的是淅沥雨声和满目翠色。何洁的一副自传联写道:“一切非我所有,放下就走;人生本是旅途,累了就睡。”横批有两个,在世的时候是“活在当下”,死后即为“请勿打扰”。
我住在成都西门的高楼之上,每年有那么几天,雨过天晴、风和气清时,就能遥望西边那一带远远青山。此景在心里扎了根,令我每向窗外,目光仿佛能穿越层层灰霾,看见一片郁郁青山。中秋节前的一天,我走进这片青山,拜访青峰书院和它的主人何洁。
烟雨探青峰
青山就在眼前。我两腿是泥地站在山下,如瀑的翠色倾泻如注,盈满视野,高高的台阶之上、浓密的树影之后,依稀可见书院的山门和左右两翼的长排建筑,古色古香,朴素清朗,散发着一种静定的能量和气场。何洁在《我与青山共白头》中写道:“就是这份直沁心脾的静谧的绿,能使你浮躁的心、鄙陋之念瞬间冷熄。”是的,它正好是我心目中书院的样子,我站在那里端详了好一阵,接受这种能量的熏染。
心静了,脚步就轻松,仿佛闲庭信步,我用10分钟的时间登上那183级台阶,来到青峰山那弯月一般的凹地。门并未拴紧,一推,顺势就开了。厚门之内,书院优越的自然条件着实令我随喜赞叹。“山形犹如一朵半开的青莲……我被绿色屏障守护着,感到安全和恬静。”何洁在文中如此描述,非常形象。而她的儿子余鲲则说这是一把太师椅:书院坐西向东,三面环山,一面朝向成都平原。壁立千仞的青峰山是坚实的椅背,背后有味江河环绕流过;两侧环围的余脉是扶手;山间平整的小坝子是椅面;高高堡坎上的两道石梯则是椅脚……青峰山上古木参天,山林浓密,翠色逼人,而潜藏在根系土壤下面的太师椅之筋骨则是坚硬石壁。大自然的臂膀坚实有力,修建书院时,钢筋水泥更是深深探入,与石壁紧密粘连,宅院就这样稳稳地站在大地上。因而,虽然青峰书院距离汶川大地震震中的直线距离仅9公里,地震时却只被掀掉了一些瓦片,建筑主体完好无损。
随缘是人生
何洁,青城山道教掌门人傅元天道长的弟子,也是禅宗大师正果的俗家弟子;她是作家,也是青峰书院的主人。
责任编辑 / 杨鑫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