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龙羊:那些年,那些人的时光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06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唐涓
标签:

他们都是黄河上游这个伟大工程的建设者,见证了它的诞生到辉煌。时光荏苒,如今他们都已不再年轻,但那段艰苦奋战的岁月,却牢牢嵌入了他们的生命,令他们铭心刻骨,终生回望。那么,他们留下的是怎样的记忆呢?
付明强:用羊粪蛋烤馒头
见到付明强老人是在他们家属院。车水马龙的街道旁,这个显得有些破旧的小院似乎并不起眼,只有挂在大门口那块“西北水电勘探设计研究院”的牌子表明着它的身份。快要临近春天的日子,卷起的风中仍裹挟着冬的寒意。他就站在风中,像是在等候我的到来。
说他是老人,并没有给我留下老的印象。尽管年近70,但略显消瘦的身板依然精神矍铄。他把我让进大门口的门卫值班室,我才明白,这是他现在的工作。值班室非常窄小,安放了单人床和一张小桌后,就再没有多余的空间。我只好坐在他的床上,脚下是闪烁着红光的小电炉,散发出阵阵暖意。


付明强是西北勘探设计院的退休职工,我的采访将他带入了龙羊峡建造的最初岁月。上世纪的1974年12月,只有24岁的他作为一名钻探工,跟随西北设计院地质勘探一队,进驻到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50公里外,一座叫茶纳山的山脚下。寒风凛冽,落入他们视野中的是一片弥漫沙尘的不毛之地。除了自带的十分有限的生活用品,可以说天地间一无所有。当时驻军在恰卜恰镇的独立连,为他们腾出了自己的马圈。天寒地冻,最初的日子异常艰苦,白天出去干活,晚上蜷缩在马圈里,用拾来的羊粪取暖和烤点馒头吃。这样熬过十多天后,他们才吃上了一点儿炒菜。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