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捆着睡”与“睡扁头”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2期 作者: 王跃 

标签: 民族与宗族   

据说,辛亥革命的时候,革命党能通过摸后脑勺来甄别满汉,后脑勺扁的是满族人,后脑勺圆挺的就是汉人。《中华全国风俗志》上记载,“故辛亥之役,摸脑骨以别满、汉,以满人平直而汉人硬起也”。

满族在头部体征上的特点,并非先天基因所致,而是与满族的一种习俗有关,它就是“睡扁头”。在满族孩子的婴儿时期,大人会将其臂弯、膝盖和脚踝分别捆在睡板上,让其枕着用沙子、杂粮填充的硬质枕头,仰卧睡觉,由于婴儿颅骨较软,囟门未闭合,时间长了,婴儿的后脑就会变的扁平。

捆绑婴儿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是为了防止婴儿因翻身动弹而坠地。在这种做法出现之后,人们还发现,捆绑不仅能有效避免婴儿坠落的意外,还能使婴儿保持四肢伸直、肩背展平的姿态,这对于婴儿的体格发育较为有利,婴儿长大后,自然宽肩展背、四肢挺直,不但好看,而且利于弓马骑射。满族全民皆兵,战士的培养需从每一个娃娃抓起,“捆着睡”符合满族骑射立国的需要,也反映出这个民族对人体美的独特理解。

除了对身躯的影响,“扁头”对面目的影响也是明显的。脑后的挤压,使头部两侧的太阳穴逐渐突显,印堂挺起,婴儿的面容便由此丰满起来。满族谚语说:“睡好了后脑勺,成全了前门脸。”满族人认为丰满的脸形是好面相,富贵多福,它与舒展挺拔的身躯一样,都是优秀的男子汉必不可少的体征。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