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汉字保卫战?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10期 作者: 炎文 

标签: 文化符号   

2013年9月13日下午,河北省邯郸市渚河路小学举行了一场“汉字英雄”大赛。由于电脑和手机的普及,汉字输入法的日新月异,汉字正在遭受一场“提笔忘字”的危机。而孩子们通过这类比赛,却能被唤起关注汉字的热情。供图/CFP

汉字听写,是小学生语文课上最常见的方式。然而最近竟有电视台拿它来做节目,如央视的《汉字听写大赛》和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且收视率奇高,甚至不输于现在充斥荧屏的各种“好声音”。

节目的火爆,原因之一是汉字听写对于参与者和观众有一定难度,可以调动起大家求得答案和替别人回答的兴趣。令人诧异的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字词,仍有许多选手写不出来。譬如“癞蛤蟆”一词,竟难倒了70%的成年人。而令自己诧异的是,有些字我也是字到半边——写不出来。于是人们不仅仅为现场选手着急,进一步也为汉字的前途命运而忧心了。

罪魁祸首似乎是电脑。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越来越普及。它高效、方便,从而迅速地代替了手写。有位朋友说,之前大家写作都自称“笔者”,现在改用键盘输入,只能叫“键人”了。亲自书写的机会越来越少,自然会影响对字形的记忆。而计算机输入法的变化,也日益“摧毁”着人们对汉字的记忆。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人们学计算机还要狂练五笔,背什么“王旁青头兼五一”的口诀,然而“连拼输入法”出现后,解决了拼音输入的速度问题,这便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对字形的认识。有了这些影响,自然会常常“提笔忘字”了。

如果仔细深究,人们“提笔忘字”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汉字本身。我们常说的“语言文字”可以分语言和文字两个部分。洪荒时代,大家依依呀呀的发声音,渐渐产生了语言;可是今天说了明天却又忘掉,总得想个方法把它记下来。经过长期摸索,人们发明了文字。西方的字母主要是记录语音的,可汉文字不同。比如说看到月亮,英文就用“moon”来记录这个音;我们虽然发音为“yue”,却用像月亮的字形来作文字。也就是说,“yue”这个音和“月”这个字是通过月亮那个现实的东西对应起来的。汉语文既要学说,又要学写,而且说和写还不一定有关系,这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不少人遂把这种特点看做一种缺陷,甚至是“原罪”。近百年前,汉语就因此有过一次危机,民国的许多学者将汉字视为中国落后、贫穷的根源,一场轰轰烈烈的废除汉字运动也就此展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黎锦熙、钱玄同等人的《废除汉字采用新拼音文字案》,并自拟了一套拼音方案试图代替汉字。这当然是行不通的。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