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的中朝“联合反恐”

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抗倭图卷》,描绘了明军与倭寇激战及报捷的场面。右侧,在湍急的江面上,明军与赤膊短袴的倭寇激战正酣。三四个倭寇被击入水,船上的残余分子还在负隅顽抗。左侧,一持旗士兵飞马过桥,似欲传递捷报。而水面上的明军,则已经载着被俘虏的敌人,亟待归程。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亮甲店一带,是一片背山面海的丘陵台地,从前人称“望海埚”。这里田埂纵横、芳草萋萋,潺潺的山涧顺山势而下,注入澄沙河及青云河后,流向辽阔的渤海。600年前,在金戈铁马的岁月里,小山上曾建有烽火台和城郭。而今唯有与之遥遥相对的真武庙,还挺立其上,算是历史的见证。
望海埚金顶山上的这座真武庙,说起来有些“名不符实”,它供奉的不是真武大帝,而是一个在名将辈出的中国军事史上只能算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大明总兵官都督刘荣。其中的原因,正是那场发生在望海埚的浴血奋战。

蒙古在1274年和1281年的入侵,对日本海军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刺激作用。图中表现的是双方海军交战的情景。面对蒙元帝国远征军的大型战舰,日本船小往往难以正面匹敌,伤亡巨大。蒙古人撤退后,日本造船工业随即奋起直追。
老骥伏枥
总兵刘荣最后的奋迅
刘荣出生于元末乱世。在军阀混战、南北拉锯的苏北平原上,年幼的他冒用父亲之名“刘江”入伍,加入了“征虏大将军”徐达所统率的北伐大军的行列。从蒙古草原到西北荒漠,刘荣艰难地完成了从普通一兵到下级军官的蜕变,以相当于排长的“总旗”身份被编入了燕王朱棣的卫队。而后在燕王对抗明惠帝朱允全面压缩各藩王权力的时代,刘荣被“火线提干”,升任连长级的“密云卫百户”。公元1399年,朱棣诛杀南京政府安插在自己身边的特派员张、谢贵,正式以“靖难”之名夺权,刘荣又被委以先锋的重任,从此踏上了南征北战的漫漫长路。
朱棣最终在权力角逐中成功登顶,刘荣也在弹冠相庆、论功行赏之时,被封为“都督佥事”,相当于今天的参谋长。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