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的优等生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02期 作者: 李芫 

标签: 文化遗产   

身处北方的人都会熟悉馒头的香味:回荡在舌尖唇齿的小麦味,带着甜味与酒味的香气。那许多人记忆中的味道,来源于一块小小的面肥。用面肥来发酵的过程,每一步都渗透着世代传承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它给予身处北方寒冬的人以温暖和慰藉。
馒头被誉为中华面食文化的象征。从粒食到粉食,馒头对于北方的饮食有着巨大贡献。图中是山东青岛的一家馒头店,刚刚使用直径一米的大笼屉蒸出二十来个戗面馒头。戗面馒头是在发好的面中再加入一些干面粉,来吸收发面中的一部分水分。这样蒸出来的馒头吃着会更加筋道。

说来也怪,每次肚饿,最先想到的吃物总会是馒头。世上美食何止万千,为何我那辘辘的肠胃总会首先记挂一个油盐皆无、稀松平常的大馒头?我暗自揣摩,至今也说不出个道理来。

不过,我清楚地知道,每每有暄软的馒头在脑海中晃动,另一个场景也会同时升腾:寒冬的院子堆满积雪,灶火烧得正旺,三层高的笼屉上冒出腾腾蒸气,把玻璃窗呵出一层白雾。掀开笼屉,一个个大馒头连绵起伏……我沿着记忆的路一步步回探,回到童年时,这段场景竟然出现在姥姥家的院落。

姥姥住在太行山里的一个小镇上,院子十来米远就是成片的庄稼地。初冬的田野只剩收获过的玉米秆子,那是我极留恋的地方。在我钻进钻出不亦乐乎的时候,只要看到一股股淡青色的炊烟升起,就知道吃饭的时间到了。我顺着庄稼坡冲回来,等到冲过小院的黑铁门,常常会看见姥姥正侧身拱开堂屋的帘子,手上端着热气腾腾的大屉馒头。

怎么形容那馒头的味道?庄稼地里的小麦香、温温的甜,还掺杂着些淡淡的酒酿的味道……嚼得越久,甜味和酒酿的味道就越浓。我坐在饭桌前闭着嘴巴不停地嚼来嚼去,会惹得姥姥说:“傻妮儿,光个馍馍有啥好吃呢?”“不,真的好吃呢!”我立刻开口反驳一下,赶快闭紧嘴巴接着嚼。

责任编辑 / 贾欣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