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慈禧“训政”折出笼的前后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09期 作者: 胡忠良 

标签: 历史拾遗   东城区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上了一道奏折,请求慈禧太后“训政”,于是慈禧发动了戊戌政变,导致了变法的失败。关于这份奏折的出笼,人们怀疑它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太后党的一个阴谋。

史载,光绪廿一年(1895)授御史的杨崇伊,就任后第一疏即于是年十一月首劾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所创设的强学会。结果,强学会被奉旨查禁。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疏参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革职回籍——文廷式是光绪宠爱的瑾妃和珍妃的老师。杨崇伊跟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是儿女亲家。戊戌变法期间,李鸿章被免去一切实际职务,呆在北京贤良寺冷眼观世,对变法派很不以为然。杨崇伊实际上也受了李鸿章的很大影响。

自慈禧发动训政诏书再度临朝后,她已成了大清国中最有权力的人。这幅年画描绘了慈禧举行七十大寿庆典的当天,各国使节前来贺寿的热闹场景。

自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后,在短短的100多天中,光绪接连发布了100多道新政诏书,这些变法诏令受到了维新派和开明人士的热烈欢迎,所谓“如春雷之启蛰,海上志士欢声雷动,虽谨厚者亦如饮狂药。”但仅凭一个无实权的傀儡皇帝所颁发的雪片般的诏令,即想在短期内改变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社会,将之纳入近代化轨道,谈何容易!掌握中央和地方实权的大员,除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外,几乎没有人执行变法诏令,束之高阁还算好的,绝大多数是群起反对。变法遭到了极大的阻力。对当时社会形势略微有所了解者,对此都不会感到意外。但光绪不但大感意外,而且非常气愤。他像所有幼稚的年轻人一样,想当然地将他的对手简单化、绝对化,归结为是慈禧的太后党捣乱。维新派看到他“有不顾利害,誓死以殉社稷之意,于是益放手办事。”实际他早已丧失理智,不再考虑策略,一味色厉内荏、咄咄逼人地向太后党开刀。集中表现为:抛开现行体制另起炉灶。9月4日,光绪将礼部原六堂官全部罢黜。9月5日,超擢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为四品军机章京,此后“凡有章奏,皆四人阅览,凡有上谕皆由四人拟稿。”并免去李鸿章、敬信在总理衙门行走等。这种做法操之过急,过早地激化了矛盾,无疑是向慈禧发出挑衅,导致太后党分子向他动手。

策划太后训政的核心人物是直隶总督荣禄与庆亲王奕,参加者包括怀塔布、立山等亲贵大臣,以及部分台谏官员。这部分人,在这个特定时期被称为太后党是毫不为过的,因为他们的现实政治目标就是请慈禧太后出面“训政”,以制止皇帝偏离轨道的“新政”。

责任编辑 / 杨飞龙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