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花样
标签: 古代生活
在旧时民俗文化中,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欧洲人,对厕所都相当不重视。我国古代称厕所为“溷”,溷也是猪圈。厕所还叫做“圊”,圊也是粪槽。还有“溷轩”、“圊溷”等。
“厕”这一名称也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出现,但仍旧是厕圈不分,《汉书·燕刺王旦传》上有“厕中豕群出”的记载。这种厕圈不分的情况在许多地区一直保存到今天。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河北乡间,很多地方都保留一种连茅圈,即人在前面大便,大便顺槽流下,猪在后面吃屎,可见这一习俗之悠久。
古籍上对于厕所很少有详细的描述,但从一些古代建筑的遗址中,我们可以知道,厕所多设于房屋的侧室。但相当多的一批古代建筑,根本就没有厕所的位置。这种情况,就和北京故宫相似。汉代刘熙《释名》卷六上说,厕“或曰溷,浊也;或曰圊,至秽之处”。可见人们对于厕所的蔑视。
藏在西南角
厕所的功能都一样,但形式却五花八门,较为常见的是蹲式、坐式。蹲式便器的特点是,如厕者的屁股悬在空中,这样人们会感到清洁,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即便在日本,这种称为“和式”的蹲式便器,依然在公共厕所中受到欢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