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色
如宝似玉的釉色如神明所做
标签: 历史拾遗

700年传下的琉璃色
1492年8月,意大利热那亚的水手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开始了着名的探险旅程。他的目标是中国,而且和中国的一件物品有关——据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大汗国,那里非常富有,连屋顶铺的都是灿灿的黄金。最终,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他却没机会看到他向往的中国,屋顶上铺的不是黄金,而是金黄的琉璃瓦。
琉璃瓦,得名自琉璃——自然中的一种有色半透明的宝石,与夜光璧、明月珠、珊瑚等同被汉代人列为奇异之宝。唐代的颜师古在注引《魏略》的时候说,“大秦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琉璃”。如此夺人心魄的缤纷色彩,加上晶莹透润的光泽,琉璃的美自然赢得了帝王与贵族的垂青。古人把聪明智慧发挥到极巅,将琉璃的流光宝气挪到了屋宇殿阁之上,从此中国最夺目的一种建材诞生,那就是琉璃瓦。据说,汉代的赵飞燕所居的昭阳殿,便用绿琉璃来装点窗扉。2000多年下来,中国的古典建筑始终不乏琉璃瓦带来的流光异彩。哥伦布之前的马可·波罗盛赞过元大都宫殿的华美:“此宫壮丽富赡,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顶上之瓦,皆红、黄、蓝、绿及其他诸色,上涂以釉,光泽灿烂,犹如水晶,致使远处亦见此宫光辉,应知其顶坚固,可以久存不坏。”如今,这如仙宫一般的绚丽和光华到何处寻找呢?
北京的考古专家齐鸿浩告诉我,与瓷器一样,建筑琉璃烧造也有官窑和民窑的分别,两种琉璃制品不可同日而语。官式琉璃讲究色泽润丽、线条优雅、刚柔相济、形神兼备,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皇家所用的琉璃烧造工艺,传承千年并未断绝。京西的琉璃渠,正是元明清时期皇家官式琉璃的窑址所在地。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