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如画 画如地图
标签: 中华遗产卷首语
几年前,结识了一位研究古地图的朋友,她但凡给我介绍古地图时,先要强调一句:“古地图很美观,但不精确。”言下之意大概是:你就把它们当画来看,不要太当真。
确实,人们对地图最普遍的要求就是客观真实,地图的精确度越高,对地物的反应就越接近客观真实,也就越便于人们按图索骥。而古地图在表现地物之间的距离、高差以及方位时,有时不甚讲究。大多数绘图者采用的是平面与立面相结合的形象表示法,而非现代的地图投影和经纬度法,其结果是中国传统地图就像是图画地图,地图如画,画如地图。有史实为证:在唐代,地图被认作是画的一种,唐张彦远编着的《历代名画记》,就将东汉张衡与西晋裴秀绘制的地图收录其中。
不过,像画的地图就不好吗?地图的功能只是表达地形、地貌、地物吗?如果我们能宽容一点,接受地图还有其他功效,换个角度,如山水画般的古地图,就趣味盎然了。比如,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3幅绘在帛上的地图。这3幅图分别是地形图、城邑图和驻军图。驻军图所包括的范围是汉代长沙国南部营浦县、龁道县(今湖南省道县、蓝山县一带)一部分,以及南越国与它们交接的地区(今广东省北部)。其主要内容为军事或与军事有关的驻地,还有居民地。图上的“乡里”,均以红色圆圈表示,以里为名的有42处,其中有21处注明了户数。没有人居住的村子上则写着“今毋人”。最有趣的是,有5个里注着“不反”,如“龙里百八户不反”、“经里五十七户不反”。“不反”是什么意思呢?
据专家鉴定,墓主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将军,图是他在某次战争中绘制并使用过的军事地图。经测定,其时大约为汉文帝时期。那时那一带发生过战争吗?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公元前187—前180年时期,在驻军图所标定的范围内,即汉初南越国与长沙国交界处,曾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南越军队进攻长沙国,后来在汉中央军队的协助下,才将南越军队击退,那些个“今毋人”的注记,述说的就是战争带来的恶果:许多村子因殃及战火而荒无人烟。而上述的“不反”两个字,描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南越国攻打长沙国时,有许多居民曾凭借着军事要塞,坚守不降,未曾反叛汉朝!这幅图当是南越军队退去后绘制的,绘图者大概不会想到二千多年后,还有人会与它相逢,并透过它身上的一笔一画,猜想汉时明月汉时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