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元稹的“断背”诗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7期 作者: 康晶 

标签: 文化遗产   

“芳草碧连天”的秦岭古道上再难寻觅古驿站遗迹。千百年前,诗人们在这里留下咏叹,串起一条“唐诗之路”。

“往来同路不同时,前后相思两不知。行过关门三四里,榴花不见见君诗。”

两个人走相同的道路,又不能同时走过,如何表达相互错过的“相思”之意呢,就在路上驿站留下题诗,以期对方经过时“见君诗”。

在没有手机短信,没有电话,通信也只有官家文件的驿传,私人信件很难流通的古代,不得不外出走长路的诗人开辟了一个很独特的方式:即在漫长驿路上的驿站里题诗,于是驿站、邮亭的墙上、树上就成了诗人们抒发个人情怀、表达对朋友思念的信息栏。前文那首诗是白居易写给友人元稹的。诗中说的“关门”就是唐代诗人南贬之路长安—岭南道上的武关。

去采访国家邮政博物馆的驿路研究专家赵强先生时,他给我讲起元稹和白居易的故事:这一对莫逆之交不幸多次被皇上贬往南方,走长安—岭南道是他们唯一的选择,皇上当然不可能让他们捉对相伴走过八千里尘土路,这才有了二人在驿路上留诗相慰的故事。在武关,白居易留下上面的诗句,过些时日,由打此路过的元稹和道:“又更几年还共到,满墙尘土两篇诗。”两个人几番穿梭武关却始终未能谋面,渴望相见之情愈发强烈。

责任编辑 / 康晶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