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龙袍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02期
特约专家 贾玺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讲师
着有《中国服饰艺术史》,曾主持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基金项目“中国古代首服史”、教育部项目“中西服饰文化比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西方服饰礼仪比较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
龙袍始自何时?
在五代及北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已有西夏王身穿饰有龙纹的袍服图像;在伦敦的私人收藏品中,有辽代两窠团龙袍服的实物。宋、元以后,龙纹被更多地使用在封建帝王的服装上。
从明代始,龙纹装饰袍身形成服制。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皇帝的常服盘领窄袖袍为“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缀金盘龙一。”

清康熙皇帝穿用过的龙袍。供图/龚国荣、梅子满
准确地讲,“龙袍”作为一个专用的服装款式名称确定下来,是在清代。而在清龙袍中,又以皇帝御用的“品”字形、九条龙纹、十二章纹装饰及四开裾的袍服最富时代特征。清代特别重视封建礼制的建立,详细规定了社会各等级着装佩带的样式、质地、穿用场合,以及各种各样的禁例,当作纲常法范,严格执行。在清代以前,祭服和朝服不论君臣皆分制,并根据不同祭祀礼节的轻重,选择不同等级的祭服。到了清代,唯有皇帝才有祭服,其余人员朝、祭合一,这是清代冠服制度区别于其他朝代的地方。
责任编辑 / 张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