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尼达和洛斯因赫尼奥斯山谷
即将消失的“糖谷”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8期
特立尼达和洛斯因赫尼奥斯山谷,位于古巴首都哈瓦那东南的圣斯皮里图斯州,前者曾经是西班牙殖民者在古巴创建的第三座城市。


史载哥伦布部将迪戈·贝拉斯克斯于1514年12月23日始建特立尼达,三年后,墨西哥发现金矿的消息不胫而走,对黄金的狂热促使西班牙人果断从特立尼达启程,奔向墨西哥。人走城空,特立尼达很快就变成了偷渡者和海盗的“乐园”。到16世纪末,西班牙对于蔗糖、烟草、奶制品等货物的需求,又带动了特立尼达及周边地区的商业发展。距特立尼达12公里处的洛斯因赫尼奥斯山谷,因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逐渐被开发为上等的甘蔗种植园。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制糖已成为这里的支柱性产业,据说在鼎盛时期,270平方公里的山谷中,一度聚集了70多个砂糖工场,雇佣黑奴工人超过三万。在一所名为Manaca Iznaga的种植园里,至今还保存着1816年建造的伊斯那卡塔,塔高35米,塔顶上曾挂有铃铛,奴隶们每天听着铃声开始或结束一天的劳动。有人认为,伊斯那卡塔同时也具有了望台的功能,人站在塔顶,一旦发现种植园内失火或者发生奴隶逃逸事件,就能及时报警。



图1是特立尼达的象征——马约尔广场。广场的中心花园矗立着高大的国王棕榈,绿叶掩映处,可见1892年建成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圣三一大教堂。教堂西边(图中左上角)是波鲁内特府邸,建于1808年,是小镇上最具规模的房屋建筑,现在这里是浪漫博物馆,室内陈列着西班牙殖民时期富庶家庭使用的精美家具和装饰品(见图3)。特立尼达小镇的路面以石子铺就而成,两旁的普通民居,大多是一两层的低矮建筑,外墙色彩鲜艳,看起来倒是与制糖业中心的身份相得益彰,充满着甜蜜浪漫的味道(见图2)。
特立尼达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为防止砂糖在运输途中丢失,19世纪80年代后期,这里修建了一条铁路专线。从洛斯因赫尼奥斯山谷,经特立尼达,与6公里外的海港卡西尔达相连,产品可直接销往加勒比海沿岸。受益于蔗糖贸易的繁荣,19世纪,特立尼达涌现了一批带有殖民风格的巴洛克式或新古典主义的大型建筑,建于17、18世纪的老旧房屋被重新改造,这里变成了古巴人均石瓦房最多的城市。直到1868年,古巴独立战争开始,持续三十年的战乱,摧毁了大部分的蔗糖种植园和制糖作坊,城市走向衰落。
特立尼达因经常遭遇飓风的威胁,曾被美国《新闻周刊》杂志评选为地球上100个正在消失的景点之一。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与洛斯因赫尼奥斯山谷一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