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人的体质有何不同?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01期 作者: 李庆睿 

标签: 食锦谈   

在深受中医文化影响的中国人看来,“吃”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所以,吃什么、怎么吃,都要有据可依,处处讲究。拿喝水来说,中国人通常认为喝温水比喝凉水要健康。炎炎夏日,很多人在大汗淋漓的时候,都想来一瓶冰爽的冷饮,这时家里的长辈常常会制止说,冷饮伤脾胃,来一杯温水吧!

人如其食
上下图分别为风靡于东西方的两种食物:巨无霸汉堡包和小笼包。汉堡包以高热量、高脂肪饱受诟病,但却很合乎西方人的胃口。小笼包则体现了中国“食不厌精”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吃得精细,一方面是因为体质和消化能力比较弱,一方面是因为将吃视作了食疗养生的大事。供图/微图

许多西方人酷爱冰激凌,既美味又能降温。但是中国的许多家长和中医却并不建议多吃冰激凌,因为那样会引起寒邪入里,有碍于健康。这种观念是对是错呢?

在中医的观念里,食物包含了寒、热、温、凉的属性,人的体质也包含了阴阳五行等种种分型,阴阳平和才能有益于健康。通常来说,中国人热衷于吃熟食、热食。与此相反,西方人经常吃生食、冷食,喝水更是很少会讲究温热了再喝。但是,西方人的身体看起来并没有因此受到严重的损害。难道中医的理论在西方人的身上就失效了?还是因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体质有根本的差别?

首先,应当承认,东西方人的体质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异。东方存在文明时间较长,且以农耕文明为主。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性情驯良,以和为贵,因此发展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相对来说,西方的游牧文明更偏重渔猎之食,人们悍勇好斗,更具独立意志和反抗精神。可以说,五谷为养的东方人的祖先,更像是食草动物;而茹毛饮血的西方人的祖先,更像是食肉动物。科学研究也证实,西方人的肠道长度的平均值,比东方人的要低,而在自然界中,同等体积大小的食肉动物的肠道长度,也是低于食草动物的。这就决定了东西方人的消化系统功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体质各不相同。东方人消化系统的耐受能力和应激性,比西方人的要弱很多,所以,西方人能大啖生冷食物而无碍,东方人这么吃就可能会出现不适甚至引起疾病。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