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抱的是琵琶吗?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02期 作者: 朋朋 

标签: 历史拾遗   

说起汉朝远嫁匈奴的王昭君,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大漠戈壁,夕阳西下,昭君身披斗篷,怀抱琵琶,正回望故乡长安。

在中国民乐体系中,琵琶是弹拨乐的首座,它有半梨形的共鸣箱,长颈处有一定的弯曲弧度,人们称之为曲项琵琶。据说,曲项琵琶源自古国龟兹,大约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经丝路传至中原。到隋唐,人们对琵琶的喜爱更甚,不仅对乐器进行改良,还出现了不少琵琶演奏家。但这时的琵琶,在弹奏时和今天有很大差别,一是横抱,二是需要使用拨子拨弦。

图为敦煌莫高窟217窟北壁壁画《观无量寿经变》的局部,左上方可见盛唐时期的乐器阮的形制。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曲项琵琶在南北朝时才来到中原,那汉时王昭君怀里抱着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中国历史上除了有曲项琵琶之外,还有直项琵琶。顾名思义,直项琵琶长柄笔直,并无弯曲,共鸣箱是个规则的圆形。从弹奏方法来看,演奏者采取竖抱的姿势,直接用手指来弹挑演奏,和今天相似。这种诞生在秦汉时的琵琶,在唐朝人笔下被称作“秦琵琶”或“汉琵琶”,魏晋时期的名士阮咸很擅长演奏,故而此乐器又被称作“阮”。唐宋之后,直项琵琶和曲项琵琶不断融合,在乐器设计上集合了各自优点,在演奏方法上也发生了变化,终于出现了今日琵琶的定型。看来,昭君出塞时若真抱着琵琶,那也该是“汉琵琶”。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