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造了纸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07期

标签: 文化遗产   文化符号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寻找更加适合书写和记录的便利材料。尼罗河畔的莎草片,两河流域的泥板,南亚与东南亚的贝叶,欧洲的羊皮和牛皮,美洲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的树皮布,都曾作为书写的载体。在中国,人们则在龟甲、兽骨上刻划,在金石上刻铸,在竹简、木牍、缣帛上书写。

东汉和帝年间,改变书写载体的历史时刻出现了:和帝皇后邓绥喜好纸墨,在“少府”(管理皇室和宫廷内务的机构)负责皇家器用制作的宦官蔡伦(63-121年),便试图监制好纸,以供皇后使用。他总结前人造纸经验,在原料中加入树皮、渔网,经舂捣、脱胶、强碱液蒸煮等机械处理和化学处理,造出了更为经济、便捷和易于传播的书写纪事材料。

什么是纸?和蔡伦同时代的文字学家许慎(约58-147年),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纸做了如下定义:“纸,絮一也。从糸,氏声。”即“纸”字会意从糸,发声从氏(zhī)。“絮”通指粗丝绵,也指类似棉絮的植物纤维,如麻絮。“”与“箦”通,指竹帘、竹席。换句话说,纸是于水中击麻纤维时落在竹帘上的纤维薄片。这一定义指出了造纸的原料——纤维和抄纸的工具——竹帘或竹席。

南朝宋时期的史学家范晔(398-445年)在《后汉书·蔡伦传》中写道:“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这里将缣帛称为“纸”是不准确的。蔡伦成功地把制作书写载体的材料,由缣帛这种昂贵的动物蛋白,扩展至树皮、渔网等廉价的植物纤维。他主持研制的楮树皮造纸法,实现了以木本韧皮纤维造纸的技术突破,不仅开辟了造纸的新的原料来源,提升了纸的品质,也使纸张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公元105年,蔡伦将纸和造纸法上奏汉和帝,得到褒奖,并自此广泛推行造纸术。他本人因造纸而受到重用,于9年后受封为“龙亭侯”。

责任编辑 / 郭婷  图片编辑 / 陈敬哲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