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彩妆”攻略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10期 作者: 王敬雅 

标签: 历史拾遗   

讲述人:王敬雅 故宫博物院修缮技艺部

这几年,时尚界流行“莫兰迪”色系,将调和了灰度的色彩与“高级感”挂钩,甚至称其为“世界上最舒服的配色”。有意思的是,中国明清宫殿的配色法则恰恰与之背道而驰,红墙黄瓦蓝绿色彩画,高纯度、高对比度,撞色撞得一塌糊涂,但看起来却磅礴大气。我们知道,强烈的视觉冲击会令观者产生烦躁感和疲劳感,那紫禁城为何要选择如此大胆的配色方案,古代建筑师又怎么解决撞色带来的视觉不适呢?


照着色卡选色?不存在的

我们先来说“为什么”的问题。答案其实很简单:孔子的学生子夏曾说,“贤贤易色”,为夫者,要重妻之贤德,而轻其容貌。这个道理放在建筑上也是成立的。“看着好看”这个理由,几乎不在中国帝王的考虑范围内,或者说,即使他打心眼里想要漂亮房子,也不好意思直接说,因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作用是礼仪性和象征性的。黄色代表土,属五行之“中”,那么琉璃瓦就要用黄色;红色属火,日正当阳,那么墙壁就要用红色。没有人会拿着家装配色的色卡,去跟大甲方——皇帝来讨论,是不是和谐优雅的问题,古代的建筑设计者们只能根据这些既定的规矩,完成一场视觉上的华丽盛宴。

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靠的是材料。出于影视剧拍摄的需要,今天一些地方搞起了仿建的“故宫”,但整个色调明度很高,比起北京故宫来,颜色显得比较“山寨”。这其中的问题就在于用料。建筑颜料如同化妆品,用料越高级,颜色就越柔美。中国古代建筑的颜料,经历了从本土的天然原料,向舶来的化工原料的转变。在明朝时,紫禁城建筑用的就多是天然矿物质颜料,比较常见的有朱砂、石黄、石青、石绿、青金石等,它们是用矿物质岩石研磨成粉末再漂制而成的,传统画谱和文献称其为“石色”。天然矿物质颜料有细微的颗粒,晒干后能形成薄的防护层——这些原料大多含有剧毒,可有效防止虫吃鼠咬。

责任编辑 / 郭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