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金丝猴
生态孤岛中的灰色精灵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的交界处,面积约420平方公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梵净山经历了剧烈的地质运动,山体不断地隆起和后又被剥蚀,形成了现在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这里有着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原始森林,有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1978年,这里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5年这里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留地网的成员之一。梵净山是国内外动、植物学家竞相研究的一块圣地。就是在这块风光绮丽、人迹罕至的地方,生活着世界上最为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黔金丝猴,最新的野外数据表明,世界上仅存约750只,而且它们全部生活在梵净山保护区。
在梵净山,即便是专门的研究人员,在野外工作数月也未必能见到黔金丝猴一面,这也是迄今为止,野生环境里的黔金丝猴照片发表极少的原因。为了更多地了解这种动物,更好地保护这种动物,使这种美丽而稀有的灵长类能长存于世,1990年我们贵州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动物学会组成了黔金丝猴联合考察队,对梵净山的黔金丝猴进行为期2年的考察研究。就这样,当年7月,作为考察队中金丝猴生态研究人员,我到了梵净山。
考察刚开始的阶段,我们在梵净山西侧一个叫刘家纸厂的地方建立了我们的工作营地。初到梵净山,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里的雨和雾,这里的年降雨量2000多毫米,但由于地形的原因,一年365天中,梵净山就有200多天是雨雾天。梵净山的雾浓得出奇,有时能持续几天不散。在雨中在雾中,梵净山显得更加青翠,奇峰异石也格外的朦胧秀美,然而雨和雾却使得我们的考察困难重重。雨雾中的梵净山,我不知摔了多少跤,每天都是一身的湿透,晚上还要睡在潮湿的帐篷里,更为残酷的是,在野外考察的头4个月中,尽管我们每天来回走几十里的山路,除了发现猴子几个月前啃过的树枝和几堆发干的猴粪之外,没有见到一次黔金丝猴。

梵净山的一年中往往有200多天是雨雾天。在雨中在雾中,梵净山显得更加青翠,奇峰异石也格外的朦胧秀美,然而雨和雾却使得我们的考察困难重重。
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脸金黄色大胡子的美国动物学博士比尔,中文名字叫毕蔚林,我们当地的向导常常叫他“美国金丝猴”,他也不生气,总是笑嘻嘻的。尽管比尔平时待人和蔼,但4个月不见猴子,也渐渐地焦急起来,常常莫名其妙地大喊大叫。我也觉得这样的守株待兔是不行的,经过商量之后,我们决定转移到梵净山的西侧一个叫岩蒿坪的地方。据当地居民讲,这个地方经常有猴群活动。
责任编辑 / 徐健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