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盐而生的城
盐文明的结晶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1年第03期 作者: 李小波 

标签: 四川   地质地理   地图地理   历史地理   

我们听过逐水草而居的牧歌,走过依平原而聚的田园,也登临过据要塞而卫的寨堡,但很少有人关注过因盐而设的城镇和村落。因盐而聚众,聚众而成邑,走进它们,你会在岁月的盐色中聆听到精彩的盐语。
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深山里的诺邓,美丽得出乎人们的意料。诺邓是一个因盐业而发展起来的聚落,长期以煮盐为生,曾一度是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解放后,海盐大量开发,诺邓失去了盐这个经济支柱,从此尘封于世,渐渐在人们记忆中淡化。但正是这种冷落,才使诺邓有幸保持着依然纯美的身姿。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赵渝

河东盐池:从文明渊薮到晋商天下

九曲黄河,在中条山脉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自北向南的河流从这里转向东北逶迤而去,山河环绕之间,就是历史时期有名的河东地区。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以及夏朝的都城均在附近建城,在华夏早期的版图中,小小的晋西南似乎担负起了天下之中的文明启蒙,黄河在转向的回眸一念,给历史留下了一段开篇的歌谣。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一代圣君虞舜,手抚琴弦,唱起悠扬的《南风歌》。一阵微醺的暖风,可以解除百姓的烦恼,可以积聚安居的财富,只有在山西运城,才会有这样的传奇。运城旁边的盐池,总面积达132平方公里,在南风吹拂之下,不断结晶的盐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为财富汇聚的源泉。运城在春秋时称“盐邑”,战国时叫“盐氏”,汉代改称“司盐城”、“盐监城”,宋元时,又名为“运司城”、“运城”。元代末由盐运使那海德俊主持修筑了城池,城市最初由盐务官署管理,后逐渐成为地方行政中心,所以,“先有盐务,后有运城”,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因盐务而修建的“专城”。今天,走进运城,盐湖的道路不像一般城市的环湖路自成体系,而是通过环城高速,将城市一统环绕,城与湖,像盐分一样融入了时空。

和绝大部分城市一样,现代化的进程使得历史再悠久的古城也只会仅存片羽,南风广场是城市中心的标志,但空旷之中伫立的八根龙柱有些形单影只。继续南行,当你站在盐池湖畔遥望中条山脉,才会明白运城的根祖之源。不同于一般湖面的烟波浩渺,运城盐湖的北面,一条条垄脊分隔成类似于耕种的盐畦,洁白的盐花分布在边缘、中央、草丛或土石上,散点晶莹,连绵絮雪,人工采集的盐堆错落有致地排列其中。未结晶的盐湖在微漾中映衬出远山的青岚,盐卤的暗红,呈现多彩的色调。运城的颗盐质量上乘,并且形成了大地的“种盐”奇观,并且,为了保护盐业资源,还修筑了具有防洪和防盗功能的古禁墙和七十二条“护长堤”。

这张《解盐》图描述的是宋朝时人们在山西运城的解池边采盐、贩盐的场景,出自宋朝人编写的《政和证类本草》一书。解池的盐湖面积达132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古老、最着名的盐产地。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董清

湖滨城市喜欢把湖泊称为城市的母亲湖,更多的是心灵上的依赖和景观上的悦目,而盐湖对于运城却是永远的胎息。相传历史时期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以及黄帝大胜蚩尤的“涿鹿之战”都发生在这里,目的就是为了争夺重要的盐业资源。运城盐池又称为“解池”,源于传说中蚩尤被黄帝砍下头颅,分解尸体,蚩尤的血也化成了红色盐卤。传说有些演绎得夸大,但是运城作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无可置疑。解池盐的财富传奇从未停止,《史记》记载,战国时的猗顿靠贩盐成为巨富,被奉为山西盐商的鼻祖。明朝边患尤重,朝廷令商人运送粮草到长城边关供给军队,以换取卖盐的“盐引”凭证,巨大的盐利吸引了全国的商贾云集。解池的天时地利人和使晋商发展起来,如今绝大部分的山西明清大院,都有着一段与盐关联的故事。更为奇妙的是,运城西南15公里的解州镇是关羽的故乡,有了关公财神和仁义的护航,晋商更得以从容地行资天下。

责任编辑 / 耿菲琳  图片编辑 / 王宁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