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相信 中国发现大量弃老遗迹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09期 作者: 黄绍坚 望南 

标签: 郧县   文化地理   石窟   陵墓   历史地理   考古地理   

湖北郧县等地大量弃老洞的存在和当地广为流传的弃老传说,对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提出质疑和挑战。历史学者黄绍坚对此进行了大量考察,对弃老问题提出全新的见解。
据说,湖北十堰市郧县有数百座崖墓,当地人叫做“寄死窑”、“寄死窑”的弃老洞数量更是很难统计。我们的作者、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师在汉江流域展开了大范围寻找弃老洞的行动。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耿艺

崇祯十二年(1639年),庶吉士郑鄤在京城西市甘石桥下四牌楼刑场被凌迟处死,所挨刀数竟达3600刀之多。郑鄤所受刑罚之惨烈可谓闻所未闻,而其罪名竟然是“惑父披剃”、“迫父杖母”的不孝之名。郑鄤案是崇祯朝的一大冤案,他仗义执言,因言获罪时年仅45岁。其实,研究郑鄤的年谱会发现,郑鄤其实是个孝子,获罪前七年的时间内,郑鄤父母双亡,而其一直尽心守丧。

能够以不孝之名将人陷害,并处以极刑,我感兴趣的是中国孝文化的巨大杀伤力。崇祯以孝闻天下,由此上推一千八百多年,汉文帝刘恒也以仁孝闻名,并以“亲尝汤药”的孝子行为进入了“二十四孝”故事。从帝王到百姓,从宫廷到民间,游荡于千年之中的孝子故事,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温情的一部分。中国人是在一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孝文化的大环境中长大的,孝似乎是每一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的孝故事自汉代流传至今,深入人心,已成为孝子的典范。绘图/陈少梅

事实真是如此吗?我在疑惑中一遍一遍查看地图,为我这次“不孝之旅”的考察做进一步确认。长久以来,一个巨大的疑问紧紧地抓住了我: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弃老现象”?如果没有的话,为什么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发现了很多“寄死窑”、“弃老洞”的遗迹,而关于弃老的各种民间传说更是普遍存在?如果这都是事实的话,足以撕下我们文化中最温情的那层面纱,露出历史狰狞的真相:孝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在我们孝文化的历史河床中,有一条长期被遮蔽的真相之河:抛弃年届六十的老人,强迫老人孤单地在野外等待死神的到来。

正史之外的“弃老”记载

在出发调查之前,我在图书馆里下了很多工夫,但遍寻正史,也没有发现关于“弃老”一鳞半爪的记载,倒是能感觉到千年孝文化的浓烈。中国人孝的观念,远在西周时就有文字可考。而《诗经》中更是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诗句。待到孔孟时代,中国孝道便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如此之孝的文化环境中,想在正史中找到任何赤裸裸的“弃老”行为的明确记载,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它会颠覆这个国度最核心的传统价值观。那么在正史之外的史料中会发现一些线索吗?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