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从太监的归宿地到“中国的靓点”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1年第06期

每个忙碌的清晨,每次不经意地点击科技新闻网页,10条新闻之中总会有那么1、2条是关于“中关村”的。中关村,无论在北京还是全中国,现在确实已经成了高科技的代名词。尽管舆论界对它还是褒贬不一:有人说它是“中国的硅谷”,有人说它是“破烂集散地”;有人说中关村根本没有技术,只有贸易;林林总总,肯定也好,否定也好,有一件事是大家都无可争辩的,那就是:说起中国的“IT”业龙头老大,说起中国的高科技,就不能不提“中关村”,正如有的人所说:“如果中关村不是‘中国的硅谷’,那谁是呢?结论是,没有。”

这里曾叫“中官坟”,是皇宫太监的最后归宿地
说起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的时间地点,很多人可能都会脱口而出。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关村到底为何物,恐怕就没有多少人心中有这个概念了。当我站在海淀图书大厦门口突然想起这个问题时,心里也是一片茫然。直到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李孝聪教授谈过之后,古老的中关村才雨后初霁一般,在我的面前渐渐地清晰起来。
李教授告诉我说,现在海淀区的西北一带,2000多年前原是一片泉水喷涌的低地,海淀区则处在低地东南比较干燥的黄土台地上,从汉代开始就有人类居住了。生活在台地上的居民世世代代对这片湖泊低地进行整治,把这里辟为荷塘稻田,形成了一派西山远影、泉流潆洄、湖泊连属,町塍相接的水乡风光。自元、明两代都城迁到今天的北京城址后,这片风景绝佳之地引起了京城里官僚贵戚的注意,他们纷纷来这里开辟园林、兴造别墅。明朝首推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和米万钟的勺园,清朝则有圆明园、清漪园、长春园等着名的皇家园林。环绕诸园,是八旗子弟操练的营房。自康熙帝起,皇帝便懒坐龙庭,而是常驻西郊园中。每逢早朝,诸大臣云集西直、德胜二门外,车马络绎,直趋海淀。公事完毕,就在镇街上吃饭。经常在皇帝身边办事的大臣为了免除奔波之苦,干脆把私家宅第建在镇街里,致使海淀镇日益繁华。
至于中关村,在明清时期只是这些皇家园林外的一片旷野荒郊,叫做“中官坟”。“中官”,就是太监。顾名思义,“中官坟”就是那些为皇家奉献了一生的太监们油尽灯枯时最后的归宿之地了。辛亥革命废除了帝制,“中官”这种惨无人道的内监制度随之消失。“中官坟”从此就与南北的两镇一起并称“上中下关村”。像今天的中关村、北下关等地名,就是从那时起遗留至今的了。
责任编辑 / 马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