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检验治沙是否成功的标准是科学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第10期 作者: 王杰 

标签:

一头扎进鄂尔多斯高原的作家萧春雷,到达后的第一天晚上就给我打来了电话。他很兴奋地告诉我:“内蒙古作协副主席肖亦农提出了一个观点,说毛乌素沙地已经基本治好,库布齐沙漠也得到了治理。你想这个消息多么让人吃惊?”

事实上,在此之前,我已经读过肖亦农关于毛乌素沙地生态变迁的报道,但彼时我并没有认清一个问题:沙地消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和概念?我只是跟地图编辑商量着,如何找出这十几年来的卫星遥感图,通过对比,印证一下毛乌素沙地消失的说法。

萧春雷的初稿完成后,对于“沙地消失究竟是一个什么标准”,他刚开始也没有展开阐述。这些问题在稿子终审环节被提了出来。执行总编单之蔷对照着数据为2011年10月份的遥感地图,首先提出了质疑。遥感图显示,鄂尔多斯高原覆盖着大片的黄沙,而文章中提出了沙地消失、沙漠已经得到治理的观点,是不是夸大了治沙成果?再者,通过单人小范围的短暂调查,去给一个沙地下治理好的定义,在方法上也显得不太科学。

经过我与作者再次沟通,总算明白了先前的概念。沙地治理好的标准,指的是控制了沙害,使沙地不再扩大,沙丘被固沙植物固定,风小的时候不起风沙。但是终审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依然需要解决,那就是,如果沙地确实治理好了,那么影响它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先前给作者采访提供了很大帮助的鄂尔多斯市林业局宣传办主任宋宪磊再次伸出了援手,他找出了2009年无人机航拍的鄂尔多斯植被覆盖图,以及1961年到2012年间的气象资料,里面包括降雨量的对比、年平均大风日和沙尘暴日等关键数据,这些鲜明的图片和降水资料,给鄂尔多斯生态好转的报道,提供了另一种证明。

责任编辑 / 王杰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