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的三张脸
沙地、草原、农田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第10期 作者: 单之蔷 

标签: 农业地理   沙地   草原   

我们以科尔沁作为起点,开始内蒙古高原的穿越之旅。但我们初抵那里就遇到一大难题:科尔沁为什么从草原变成了沙地?有人认为这是假命题,而那些将此视为定论的人,给出了纷繁复杂的答案。

时间:7月26日

旁白:“穿越内蒙古高原”之行,本来有两种走法:一是从北京向东北方向前进,经赤峰到通辽,也就是科尔沁,然后自东往西开始穿越;还有一种是由北京向西,经山西、宁夏,进入内蒙古高原最西端的阿拉善高原,从那里自西往东穿越。最后我们选择从科尔沁开始,大概因为关于科尔沁的文学作品很多,比如《草原烽火》、《茫茫的草原》、《科尔沁草原》等等,我们受其影响,对它感到熟悉一些吧。

一早从北京出发,当晚就到达了科尔沁的核心地带通辽市。晚上又去机场把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海山教授(他是蒙古族)和内蒙古大学的曹瑞教授接上,这是我们请来的专家。这次穿越,全程都有专家与我们同行,中途有的会离去,有新的会加入,这两位是第一批加入我们队伍的。

关于“科尔沁”,有“科尔沁部”、“科尔沁草原”、“科尔沁沙地”等不同说法,每种说法出现的背景和所指范围都略有差异。但文化上的“科尔沁”虽然有过演变,自然区划上的科尔沁却相对统一:一方面,科尔沁周围环绕着一圈350毫米的降水等值线图,这个圈内就是科尔沁的范围;另一方面,北部和西部的大兴安岭、东南角的努鲁儿虎山、西南角的七老图山,将科尔沁围合起来,使它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只有东部向以农耕为主的东北地区敞开。

责任编辑 / 黄菊 高新宇 李欧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