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古国寻踪
标签: 文化地理 岩壁画 碑石牌坊 陵墓 历史地理 考古地理

高句丽狩猎图壁画
舞踊墓位于集安禹山南麓的缓坡上,为禹山墓区第458号墓,系大型封土石室壁画墓。壁画保存较好,自1956年以来多次维修,1977年封护。此为绘于舞踊墓主室北壁的壁画。
舞踊墓位于集安禹山南麓的缓坡上,为禹山墓区第458号墓,系大型封土石室壁画墓。壁画保存较好,自1956年以来多次维修,1977年封护。此为绘于舞踊墓主室北壁的壁画。

"晋高句丽率善佰长"印
铜质,汉文篆书,吉林集安国内城出土。从印文可以证明,直到魏晋,高句丽政权不仅其上层统治者由中央王朝册封王号,甚至像“仟长”、“佰长”等下层部族首领,亦遵奉中原王朝的官号。
铜质,汉文篆书,吉林集安国内城出土。从印文可以证明,直到魏晋,高句丽政权不仅其上层统治者由中央王朝册封王号,甚至像“仟长”、“佰长”等下层部族首领,亦遵奉中原王朝的官号。

公元5世纪北魏与高句丽等国位置示意图
《好太王碑》承载着逐渐被人们淡忘的高句丽历史
高句丽历史的重现也许注定要与小人物相关。1877年,这是高句丽从历史版图上隐遁后的第1209年。这一年,清政府在东部边疆地区设置了怀仁县(后改称为桓仁县),县衙幕僚关月山喜爱金石之学,闲暇时常四处寻访古迹。一日,当他行至静谧的通沟河畔、鸭绿江边时,一个隐没于蔓草中的石柱引起了他的注意。当他剥去石柱上的青苔仔细端详时,意外地发现这是一通镌有汉字的石碑,这便是史书失载的《好太王碑》。
公元414年,称为好太王的高句丽王高安(又名谈德)离开了他的臣民,被安葬在鸭绿江畔禹山脚下的坡地上,其子高句丽长寿王高琏为让子孙铭记好太王对高句丽的贡献,选择了一块巨大的角砾凝灰岩,经粗略加工制成石碑,用以记录其父的功绩,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高句丽《好太王碑》。此碑与我们所经常见到的石碑不同,碑体超常,古朴粗犷,为不规则的方柱形,上刻文字1775个,记述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的战争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国的传说。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