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地中海”高铁至今仍无任何进展,取代苏伊士运河?难!
标签: 交通地理

中以计划合作修建的“红海—地中海”高铁,从以色列最南端的红海海港城市埃拉特,连接到北部地中海港口城市阿什杜德、特拉维夫和海法。铁路总长约350公里,预计以250—300公里的时速穿越以色列南部的内盖夫沙漠。建成后来自亚洲方向的海运货物可绕过苏伊士运河,直接通过铁路转运至地中海海域。有人乐观估计,这条铁路将成为苏伊士运河的替代品。而近些年以色列地中海沿岸发现了大量油气田,借由这条铁路,或许也可增强中国的能源安全保障。但由于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地区形势,这一项目迟迟没有进展。而按照中国“海上优先”的既有战略,苏伊士运河依然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对苏伊士运河沿岸港口的投资也从未间断。
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遇上以色列的迫切需求

位于以色列北部地中海海法湾南岸的海法港,是中以合作规划中的“红海—地中海”高铁的终点站。今年3月,中国上港集团成功中标海法新港自2021年起25年的经营权。海法新港设计年吞吐能力186万标准箱,将具备接卸目前世界最大集装箱船的能力。假如“红海—地中海”高铁建成,以色列或将成为中国出口欧洲市场的一条贸易通道,海法湾正处于通道的中心位置。但就目前来看,这条规划铁路南端的埃拉特港运力不足,尚不具备作为重要货运通道的条件。
报道说,中以计划合作修建的“红海—地中海”高铁项目,从以色列最南端的红海海港城市埃拉特,连接到北部地中海港口城市阿什杜德、特拉维夫和海法,总长约350公里,预计以250—300公里的时速穿越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建成后来自亚洲方向的海运货物可绕过苏伊士运河,直接通过铁路转运至地中海海域,最后运抵欧洲。但蹊跷的是,这一消息传出不久后很快又归于平静。2015年9月,我从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得到的消息是,“红海—地中海”高铁项目至今仍没有任何进展。
打开中东地图可以发现,以色列三面被阿拉伯国家包围,一面临地中海,它超过90%的对外贸易依靠海运。位于其西南方向不远处的埃及苏伊士运河是其重要的海运通道。但鉴于阿以矛盾,这一通道曾一度禁止以色列的货船通行,双方关系经常随着埃及政局的变化风吹草动,让以色列不时惊心。一条可以绕过苏伊士运河的铁路线,可以将货物直接从亚喀巴湾运送到以色列内陆和欧洲,这不仅使其大大减轻对于苏伊士运河和以埃关系的依赖,也可以大大增强它在中东地缘政治中的战略地位。
从以色列国内环境看,红海与地中海之间的交通状况也亟待改变。红海之滨的小城埃拉特偏居以色列最南端,是着名旅游胜地,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客前去度假观光。但目前,从以色列中部的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前往埃拉特只有飞机和公路两种途径,在陆地上往往需要驱车或乘坐公交车,花费5个多小时穿过茫茫的内盖夫沙漠。由于交通的掣肘,以色列南部发展相对滞后。一条横贯南北的高铁,将大大方便人们的出行,拉近以色列城市间的距离,还将拉动以色列南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对中国而言,随着近些年高铁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国高铁在国际上赢得了诸多肯定。让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进军海外,打入国际市场已经成为新一届领导人眼中的重中之重。“红海—地中海”高铁可以加强中国在关键领域的运输通道建设,对于加强中以之间以及中国与其最大出口市场欧洲之间的经贸往来将意义重大。而以色列地中海沿岸最近发现了大量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这或许也将成为中国未来新的能源安全保障。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