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宣称造福人类的大工程失败了?
标签: 中国国家地理卷首语
应该请白马泽仁和他的姐姐来北京参加“红旗河”研讨会
4月的一天,在北京友谊宾馆,我参加了“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第三次研讨会。第一次来友谊宾馆,这个当年用来接待在京苏联专家的宾馆还是留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会议在一个有着大屋顶、明显民族风格的建筑——友谊宫中举行。会议一开始是“红旗河”计划的制定者、组织者做报告,我们看到计划中要修建一座座大坝、一道道水渠……接下来是研讨,有几位院士发言,还有一些教授,他们大都支持“红旗河”调水计划……


自2017年底初见报端以来,“红旗河”工程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设计了一套宏大而前景美好的解决方案。而早在1964年,美国工程公司Parsons曾提出过一个规模更甚的调水计划——“北美水电联盟”。这项工程计划从加拿大西北部和阿拉斯加取水,集中运至落基山中一座长800公里、宽16公里、深61米的巨型水库,再通过长达一万余公里的复杂输水网络将水调往干旱的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以实现“将北美大陆水系连为一体、统筹规划”的目标。整项工程当年的预算即超过了1000亿美元,在美国、加拿大引发了诸多争论,后因预算过于庞大以及越南战争的原因被搁置。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有政界、科技界人士呼吁美国政府重启这项超级工程,但得到的支持却越来越少。不难发现,“北美水电联盟”这一规模空前的工程在地图上被“简化”成了一系列简单抽象的线条,而水源地的原住民居住区、输水渠所经之处的地质条件这些关键信息却一概没有体现。同属巨型工程的“红旗河”,目前公布的调水路线地图是否也过于简单,忽略了很多重要的细节呢?
但是在开会时,我的思绪不时地跳转到几千公里外的地方——“红旗河”的取水区、过水区,那里大山纵列,河流奔腾;我的眼前出现了当年我们去大峡谷中考察时住过的藏族村寨——西藏昌都左贡县怒江岸边的东坝乡。那里实行“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我住的那户人家,4层的房屋如宫殿般壮丽,4个兄弟娶了一个妻子。他们齐心合力建房子,房子建得比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还要考究。
我还想起了: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鲜水河畔的道孚县亚卓乡,我们在那里与一位叫白马泽仁的少年结下了友谊,他领着我们去看他的“拖衣”(走婚对象),还带我们去他姐姐家,让我们了解走婚的情况……晚上,我们钻进睡袋睡觉,他和一些年轻人围着看我们睡觉……离开时,白马泽仁一直帮我们背行李,把我们送到公路边,他才回去。我们顺着鲜水河一路走下去,在鲜水河与雅砻江交汇的地方看到河里有许多人开动钻机在搞地质勘探,一问方知:他们是在为一座即将修建于此的水电站做前期工作,而水电站大坝的高度,竟然有两百多米。我们掏出海拔表算了一下,水库蓄水后,白马泽仁所在的村子将没于水下,而这一切白马泽仁和村子里的人竟全然不知。当时我感到十分诧异,有这样的事么?你要建大坝淹没人家的屋子,竟然不去商量一下?
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友谊宫,听着各位院士、教授发表意见,论证“红旗河”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可行性……我忽然想到:这个会议应该请怒江东坝乡的4兄弟来,应该请鲜水河亚卓乡的白马泽仁和他的姐姐来。因为这里开的会,对这些教授学者影响不大,但却事关他们家乡的命运:水库是否会淹没他们祖传的房屋,淹没他们世世代代耕种的土地。
责任编辑 / 金畅南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