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标签: 草木庄园

一剪梅花万样娇
隋朝初年,中原文士赵师雄公干南下岭南惠州,取道罗浮山。天寒将晚,山路险峻,眼见着无处可以借宿,他索性蜷缩在车中,准备在山林间熬过寒夜。南国冬寒虽不及北方那般凛冽,但缠绵的阴湿与冷意,却别是一番苦楚,喝了几杯淡酒聊以御寒,赵师雄便恍惚入梦。忽而,一阵清香惹得他惊醒,眼前出现了一位衣着素雅、容貌清丽的女子,将他引入松林边的一家酒肆。女子与赵师雄对坐共饮,言语投契,相谈甚欢。又有身着绿衣的小童,在一旁且歌且舞,嬉笑助兴。赵师雄终究不胜酒力,又在酒肆里酣然睡去。翌日清晨,醒来的赵师雄环顾四周,发现自己和衣卧在一树梅花下。哪有什么美女、小童和酒肆,只余一缕似曾相识的清香,镌刻下了昨夜似梦非梦的奇遇。
“赵师雄醉憩梅花下”的故事被柳宗元记载在《龙城录》中,后世文人常以此为题,赞颂那位清香四溢、白衣飘飘的梅花仙子。北宋年间,诗人周邦彦官拜“大晟府乐正”,掌管宫廷音律诸事,他将赵师雄的故事,翻唱作了一段轻柔动人的词曲:“一剪梅花万样娇。斜插梅枝,略点眉梢。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手相招。夜渐寒深酒渐消。袖里时闻,玉钏轻敲。城头谁恁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香艳传奇的故事人人喜爱,这首新词也流传得甚快。“一剪梅花万样娇”既咏梅花,又道尽女子的娇俏妩媚,无怪乎这首词也被冠以《一剪梅》之名。自周邦彦之后,“一剪梅”的词牌从名称至格律,便被正式确定了下来。又因古人常不区分梅花与蜡梅,故而这一词牌也被称为“蜡梅香”。

梅花开罢待春回
梅花仙子之事发生于岭南,连着两广、云南等地,农历十一月时,梅花就已次第绽放。而在中原地区至江南,虽然文人常常描绘梅花凌风傲雪的身姿,但实则赏梅佳日,却往往已过了新年—岁末年初,寒意渐消,梅花方至盛放时节,直到柳叶初染新绿,梅花才渐渐败落,自此,又一年春回大地。古人便将这初来的春意,借梅枝与柳叶之名,合称“梅柳”写入诗文。
文人的风雅百姓也喜欢附庸,在民间“梅柳”被用来称呼一种正月里贺节迎新的面食。北宋苏辙《已丑除日》诗中写道:“梅柳任教修故事,蚕丝聊与祝新年。”“除日”即指除夕,这一日民间做起“梅柳”和“蚕丝”两种食物,用来辞旧迎新。—将糖化开,加水与面粉混匀调和,做成梅枝柳叶的形状蒸熟,即是“梅柳”;肉末熬制的汤羹则是所谓的“蚕丝”。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