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美人隔云端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项羽唱罢这首《垓下歌》,心中满是英雄末路的悲凉。所谓乱世,总是充满着变幻叵测的时局,楚汉相争,项羽被围困于垓下,粮草渐尽。刘邦用计,暗中遣人夜夜唱起楚地歌谣,项羽的战意终于在楚歌中被消磨一空。无论是共同驰骋沙场的乌骓马,还是伴随在身边的美人虞姬,都是项羽割舍不下的留恋。《垓下歌》唱毕,虞姬苍然动容,和诗一首,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随即拔剑自刎,以断项羽所念。
英雄与美女的情愁往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虽然《史记·项羽本纪》中并无关于虞姬自刎的记载,然而在民间流传的演义故事中,虞姬的勇气与决断为人赞叹,于是后人赠与她“虞美人”的雅号。《垓下歌》的曲调几经展转,也终于在唐朝固定下来,成为了一首教坊曲,为了怀念虞姬,这曲哀婉而荡气回肠的离歌,也被定名为“虞美人”。
艳草继芳名
相传虞姬自刎之后,葬于垓下,次年春天,在虞姬葬身之处长出一种特别的花草,袅袅的花梗和枝叶有一种古典的风雅,柔美娇红的花瓣让人不忍触碰。它在春风里的娉婷风姿让人想起逝去的美人,于是这种植物也被称为“虞美人草”。北宋初年,人们对这虞美人草的形容为“状如鸡冠,大叶相对”,当有人唱起“虞美人”曲调的时候,这种草的叶子就会像拍手一样,随着歌曲的节拍边“击掌”边舞动。辛弃疾也专门赞颂之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唱着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

闻歌起舞的神奇花草,终究不过是传说罢了,再后来的人搞不清楚神奇的虞美人草究竟是何模样,于是索性重新将另一种娇媚艳丽的草花,命名成了“虞美人”——新的虞美人花自西方传来,并非中土之物,花瓣秀美,薄如裙裾,尽显纤弱之态,微风吹起,花随风动,仙袂飘飘,美艳不可方物。明朝时,这花本叫做“丽春花”,到了清朝,人们嫌“丽春”二字太过世俗,就借了虞美人的名字,时至今日,“虞美人”依旧是这种植物的中文正式名。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