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说


文章出自:博物 2013年第03期

标签: 读编互动   

水仙的“金盏银台”
未经雕刻的水仙鳞茎裹着褐色外皮。

为什么要“刻水仙”?

江苏徐州·李亦然

2月《博物》拿到手,一下就翻到水仙那篇。虽然配了很多新型水仙的图,很长见识,但我还是觉得传统的那种水仙比较美。我同学家就养了两盆,还是“雕刻”好的,据说会长成特殊的造型。不过,为什么水仙要“刻”呢?如果只是为了“拗造型”,这不就跟《病梅馆记》写的“病梅”一样了吗?

《博物》

水仙花芬芳雅致,过年时,很多人都爱在家里摆上几盆。有些人家讲究“刻水仙”:用刻刀将水仙鳞茎处理一番。这一方面确实是为了“好看”:去掉鳞茎的褐色外皮,让它显得洁白,削刻叶芽来控制生长方向,使水仙长出不同造型;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帮助”深藏在鳞茎中的花芽。因为很多侧面的小花芽容易被鳞茎挤压,无法顺利长出来。通过“雕刻”,可以人为地帮它们“扫除障碍”。

“雕刻”也能使水仙的开花日期提前。在我国的水仙之乡——福建漳州,有些高手甚至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精确地控制花期,想让水仙在哪天开,它就会在哪天开。

白茅

“柔荑”别解

北京·唐绍青

诗经美女那篇文章我可喜欢啦!不过“手如柔荑”那张图看着好可怕啊,密集恐惧症要发作了!手如柔荑的解释,我也觉得有疑问。是先有了诗经的描绘,才有了“柔荑花序”这个名词吧?反过来用柔荑花序解释诗经的比喻,逻辑顺序是不是有问题啊?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