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光耀中华
中国大学的前世今生
标签: 文化文明
教会学校
时代先锋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就开始在中国传教。两次鸦片战争后,教会得以依据战后条约,大规模合法办学,西方列强也希望以此进行文化扩张。在此之前,中国是科举教育的天下,教学内容是儒学经典,以培养政府官员为目标。而在教会学校中,除了神学之外,还会重点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医学和西方历史文学等各类“西学”,可以培养各类技术、艺术人才。相比传统的科举教育,教会学校更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动手能力,强调社会参与热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行不通了。

如今的复旦大学,前身就是当时的两所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和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率先将西方教学风格引入中国,它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教会学校。办学初期,学校设西学、国学和神学三门课程,1881年成为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学校。除了重视英语,宗教、体育和课外活动也必不可少,中国第一支足球队就在这里诞生。1905年圣约翰大学在美国注册,正式成为一所拥有文、理、医、农和神学院的综合性教会大学,当时堪称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入读者多是政商名流和富贵人家的子弟,并且拥有很浓的教会背景。宋子文、林语堂、贝聿铭、荣毅仁、邹韬奋等都是这里的高材生。

震旦大学是1903年由天主教耶稣会和“毁家兴学”的着名教育家、爱国神甫马相伯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初时它只有语文、象数、格物、致知四门学科,事务均由学生自行管理。两年后震旦大学由耶稣会全面接管,其商学、西语、医学均非常出名,而后逐渐设置了文、法、医、理工四个学院,毕业生以娴熟的外语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活跃在国内外。
教会大学在中国生存发展不足百年,但这期间恰是中国变革最剧烈的时期,虽然它们对中国的高等教育贡献卓越,但因学费高昂,可谓“贵族大学”。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