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打磨的国家名片
硬币上的鸟兽花木


文章出自:博物 2008年第01期

标签: 文化文明   

世界各国流通的硬币上,常会印铸着动植物的图案,或是常见的玉米、花生,或是特有的袋鼠、鸭嘴兽,乃至公鸡、海星和蜜蜂……这些动植物之中,有的是当地的独特物产,有的象征民族精神,有的包含了广为传承的故事,通过硬币上的动植物图案,我们便可以猜出硬币的所属国家,明了这一国家的环境、气候、物产,以及它们打造出的民族性情。这些硬币当然会有大小之分,不过《博物》考虑到整齐和图片清晰度的因素,在这篇文章中把它们都统一成了一样的大小。

雕铸间的生态与自然

我们最为熟悉的硬币,当然非我国硬币莫数,无论旧版抑或新版,硬币上的图案或是牡丹、梅花,或是菊花、兰草,都是国人自古歌咏的美好花草。虽然国花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是几个候选者早已出现在我们日常使用的流通货币上。其实在各国的硬币上,我们很容易找到国花或国树的图案,比如日本的樱花、加拿大的糖槭、黎巴嫩的雪松。另外,也有一些国家把最为主要的经济作物设计为硬币的图案。比如伊拉克的椰枣、越南的水稻、尼日利亚的玉米和花生。

依靠本国动植物地理分布的特色来设计货币图案,往往能够让国家的风韵表现得更加明了简洁。看着澳大利亚的硬币,不用看上面的英文,单是凭借着1元钱上那群把手端在胸前、竖着耳朵、托着尾巴的大袋鼠,你就可以猜中它的国籍。

袋鼠:澳大利亚的标志
大洋洲与其他大陆板块分割开来的时候,哺乳动物的进化尚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因为没有更为高级的哺乳动物存在,比如灵长类或啮齿类,于是有袋类得以称霸天下。澳大利亚的典型动物中,除了众所周知的袋鼠、考拉之外,鸭嘴兽、针鼹等种类都是较为低等的哺乳动物。

在当今动物区系的划分中,大洋洲的动物保留了很多古老的特征。澳洲大陆与新西兰早在中生代已脱离了欧亚大陆,而后新西兰又与澳洲大陆脱离。当时,以袋鼠、考拉为代表的有袋类动物正广泛发展,但有胎盘的哺乳类尚未出现。由于海洋阻隔,加之鲜有天敌,所以澳洲原始的有袋类动物在不断的繁殖和进化中得以繁荣发展,成为了这块大陆的象征。除了袋鼠,在澳大利亚的流通硬币上,鸭嘴兽、针鼹等当地特有的动物也各有分工,守护着不同的面值;而新西兰现存最原始的爬行动物楔齿蜥和鸟类无翼目的代表几维鸟,同样出现在新西兰的硬币上。

几维鸟:新西兰特产
当西方人第一踏上新西兰的土地,便见到了一种奇特的大鸟:它们不会飞行,在地面上走动,并发出Kiwi、Kiwi的叫声。自此,几维鸟就成为了新西兰奇特生物的象征。

看到标志性的动物,我们即使不能立刻确定一枚硬币的国别,往往也能猜中它所处的区域和环境特征。看到羚羊、犀牛,我们会想到非洲;看到北极熊,我们会想到加拿大和欧亚大陆北端的国家;看到尾巴如扇子般展开的琴鸡……这个可有难度了。没关系,简单推理一下,我们就可以查明这枚硬币的身份——琴鸡和我们家养的鸡有什么区别?没错!琴鸡脚上覆盖着厚厚的羽毛,由此判断,它必然生活在寒带和亚寒带地区,脚上的羽毛,显然是为了防止热量的散失。翻过这枚双层硬币的另一面,只见国名“Finland”赫然醒目,答案揭晓,这枚硬币来自遥远的北欧,国土深入北极圈的芬兰。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