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际之路
翼龙传


文章出自:博物 2005年第09期 作者: 邢立达 

标签: 古史传说   动物世界   

翼龙,与它们的恐龙亲戚一样,是演化史上最为成功的物种之一。翼龙是飞行动物中的极限,因为中生代的蓝天再无其他生物与其争锋,即使现在也没有。翼龙的分布覆盖所有大陆,并演化出不同的形态和大小。在近两百个已被命名的翼龙种类中,最小的和麻雀体积相当,最大的翼展近12米,与一架小型飞机差不多宽。下面,让我们随作者飞至德意志慕尼黑,轻抚世界上最美的页岩,然后移步法兰西,从“白鸟”看翼龙如何飞行,最后搭乘“白鸟”笑傲大西洋,看美利坚出土的、连风神也嫉妒的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飞行动物……

假如飞有天意

“咣当”一声,老彼得拉开了一个满是化石的大抽屉,检视良久后,挑出一块巴掌大的化石,说:“这就是古老翼手龙(Pterodactylus antiquus),小心拿好。”我压抑住内心的激动,从老彼得手里接过化石。对于狂热地爱着翼龙的我,这一刻已经渴望得太久太久,现在躺在我手中的便是世界上第一块翼龙化石。化石的完美程度令我窒息,细腻如脂的碳酸盐基质保存了极为细微的印痕,连翼指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辨。“就是这根伟大的不断延伸出去第四指化为翅膀,让你飞上了天空”,我喃喃自语。

最完好的化石
这是最着名的翼手龙化石,不像其他的化石那般扭曲惊恐,这个石化的精灵完整无缺,气势夺人。它叫寇氏翼手龙(Pterodactylus kochi),是已知保存得最好的翼龙化石之一。

这一年是千禧年,我应邀来到位于德国慕尼黑的国立巴伐利亚州古生物暨地史学馆,着名古生物学家,那年64岁的彼得·沃尔赫费尔(Peter Wellnhofer)亲自接待了我。老彼得致力于翼龙类与始祖鸟的研究达30余年,是该领域的学术权威领头人。这位穿着暗灰色西装,中等个儿的老者,清癯的脸上刻画着岁月的沧桑,广阔的前额显示着睿智与执着,而在眼神里依然流露出青春的光华。初次见面,老彼得朴实的外表与敏锐的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初研究古老翼手龙的人是意大利自然学家科利尼,他当时受聘在德国曼海姆自然历史博物馆,并于1784年,带领考察队到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巴伐利亚王国考察,这块化石则是在索伦霍芬发现的。从1861年到现在,共有7具始祖鸟化石出土,每一次发现都使索伦霍芬光芒四射,家喻户晓。

会飞的“袋鼠”
早期相当怪诞的翼龙想象图,1843年由爱德华·纽曼(Edward Newman)绘制。纽曼认为,翼龙可能不是爬行类,而是有袋动物,它们热血,披着优雅的皮大衣在空中飞行——简单来说,他觉得翼龙就是一个飞行袋鼠。

科利尼对着这块前所未见的化石纳闷许久,因为这个化石不同以往,居然有类似翅膀的构造,而且骨骼是中空的,上下颌又细又长。它的样子虽然像鸟,但身上没有羽毛,而且嘴里还长着牙齿。所以科利尼认为肯定是一个全新的物种。他迅速地对该物种作了研究,并发表论文,科利尼认为这种动物是一种分类未明的可能营两栖生活的海生动物。当时,画家瓦格勒也据此把翼龙复原成一种会划水游泳的动物。

责任编辑 / 张旭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