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说
来自读者的声音


文章出自:博物 2011年第07期 作者: 吴澄远 

标签: 读编互动   

半夏,精华在于块茎

半夏

陕西西安·吴澄远:“半夏原来长这个样子啊,身材真够苗条的!以前在许多民间故事里都听说过它的名字,奶奶还特意从她的汤药里找出来给我看,不过是灰头土脸的小颗粒。我同桌看了照片,说它应该叫“眼镜蛇草”,还真挺像的。看了这期杂志,我才知道半夏入药的部分是它的块茎,我很想看看半夏块茎原生态的模样,因为杂志上只有它被做成药材的样子。”

法半夏和半夏块茎

《博物》:半夏的块茎长于地下,叶片和花序都是从块茎上直接生长出来,花序就是那条“眼镜蛇”。它的块茎最外面,有一层褐色表皮,只有剥掉这层皮,才能看出文章里所说的“羊眼”。半夏毒性较大,入药时也须事先炮制。根据炮制的方法不同,入药的半夏也有了不同的新名字:用甘草和石灰炮制的叫做“法半夏”(即《博物》6月刊中的图片),用白矾炮制的叫做“清半夏”,而用姜和白矾共同炮制的则是“姜半夏”,炮制的方法不同,药性的功效也有差异。

芝麻酱、花生酱和另类油

北京·杨文娟:要不是看了这期《博物》,我还真没有关心过天天炒菜吃的油。以前跟我妈逛超市,常为买哪种油举棋不定,最后只好选贵的买。下次再买油,我就可以跟她讲哪种油有什么好处,哪种油为什么卖得贵了。其实,好像也不用我讲啦,她自己看《博物》总是看得兴高采烈。
关于食用油,跟我还真有缘。我家楼下有一个做香油的小作坊,我曾经好奇地看过那里的生产过程,发现芝麻榨完油的残渣,就是麻酱。其他油料作物榨完油的残渣,是不是也能啊?另外,我还听说过一些其他的植物油,《博物》好像没有说到,比如核桃油、椰子油超市里为什么不见有卖呢?

椰油皂

《博物》:文娟同学很善于观察啊,麻酱作为芝麻榨油后的残渣,早已成为经典调料和辅助食品。同样,我们涂在面包上吃的花生酱,也是由花生榨油后的残渣加工而成。然而并不是所有油料作物榨油后的残渣都能吃。
植物油都是由油料作物直接压榨或者粉碎后,进行油水分离而制得,剩下的残渣中,有些物质人体不能消化吸收,甚至略带毒性,像大豆榨油后的豆渣就是这样。但牛羊等反刍动物却可以把那些物质分解吸收。所以,人们把豆渣压成饼状,作为牛羊的蛋白质饲料,称为豆粕、豆饼。干果大都含油量极高,比如核桃、腰果,它们的油虽属于上等植物油,但是由于产量有限,并没有成为餐桌上食用油的主流,只有在产地,人们才用它们榨油吃。核桃油虽然能吃,但并不香,它现在最大用途,就是作为一些名贵木质家具的养护剂,因为它不粘手、又有极强的抗氧化性,涂抹后既能保护木质,又不会摸着难受。椰子油是海南一带的特产,它属于饱和性脂肪酸油,跟橄榄油、玉米油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的不饱和性脂肪酸油截然相反,成分更接近动物性油脂,所以,很适合用它做肥皂和护肤品。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