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跖草
碧蝉染青黛 花如勇者开
标签: 草木庄园

花开犹带勇者风
怎样才能被称为“勇者”呢?并非一定要亲冒矢石冲锋陷阵、于两军阵前取上将首级。庄子就讲述了一则平民中的勇者故事。相传楚国郢都有一人,勇而有胆略,他将刷墙所用的白色土粉,取来一点,涂抹在自己的鼻头上,白斑如同蝇翼般微小。又有一位匠人与他配合,将斧头挥舞得呼呼作响,猛然一斧斩落,恰好将楚人鼻头上的白粉砍掉,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再看这位楚国人,面色坦然,全无惧意——此真乃勇者是也!彼时的宋国君主宋元公听说此事,特地召来了挥舞斧头的匠人,说我也想要当勇者,你也来砍我的鼻头如何?匠人回答,抡斧子没问题,但只有和楚人勇者配合才行,如今那位勇者不在人世了,我的技艺也就无从施展。
庄子路过惠施的墓前时,向弟子们讲起了这段故事,用以表达对惠施离世的惋惜和悼念。虽然庄子和惠施政见不同,经常彼此辩论刁难,但实则二人颇为惺惺相惜。苏东坡将这个故事称为“郢人之鼻斫”,斫,读作“卓”,意为用斧头砍,唐宋时世人见有一种野花,中间花瓣带一点白色,好似将鼻头抹上白粉的楚国人,因此称之为“鼻斫草”。“斫”字后来又被讹传为“跖”,读音为“直”,因在吴越一带,两字发音相近,于是将错就错,这种野草也被叫做“鼻跖草”了。
瓣如蝉翼 茎叶饲鸭
那拥有白鼻头的“鼻斫草”花,实则有3枚花瓣:两枚蓝色如翅膀状上扬,一枚白色下弯。上扬的花瓣又被文人比作蛾翅或蝉翼,并因此送它一个别名叫做“碧蝉花”。南宋杨巽斋曾作《碧蝉花》诗曰:“扬葩簌簌傍疏篱,薄翅舒青势欲飞。几误佳人将扇扑,始知错认枉心机。”篱笆旁的碧蝉花开放,青蓝色的花瓣仿佛飞虫的翅膀,美人以团扇扑之,才知道那并不是虫儿,而是野花。
“鼻斫草”之花清晨开放,若经阳光曝晒,花瓣便会渐渐蜷曲萎蔫,变为皱缩的蓝色小球状。花败之后,只留下近半圆形的绿色“苞片”,古人称之“结角尖曲如鸟喙”。这鸟嘴一样的苞片,能够一直保留到果实成熟之后,李时珍称其中的种子“灰黑而皱,状如蚕屎”。虽形态不够美观雅致,种子的成熟之法,却蕴涵着天然智慧——每一枚苞片之中通常有两朵花开,结为两枚果实。通常一枚先熟,待种子纷纷掉落,相隔五七日,另一枚果子才迟迟成熟。倘使先熟的种子为虫鸟所食,后熟者或可避开风险。
这种野花因常生于潮湿之处,在溪边河畔水泽之地尤为多见,水边鸭鹅喜爱将这野花的鲜嫩茎叶当作食物,故而在民间此花又多被称为“鸭跖草”,直至如今,鸭跖草也是这种植物的中文正式名。




花汁染青黛
茎汁去疮毒
鸭跖草的两枚蓝色花瓣,因易被阳光摧残,故而尤为珍贵,民间巧匠趁天光初亮、露水未退时,将那些鲜嫩的花瓣采下,捣烂为汁液,可以当作蓝色颜料用于绘画,也可染制手工艺品。明朝时,鸭跖草染色的彩羊皮灯风靡一时。如今江南亦有艺人,以鸭跖草花的汁液制作淡蓝色亚麻布,别具风情。——因可用作染色,故而鸭跖草又有别名“蓝姑草”。
鸭跖草茎叶似竹,因而还有“碧竹子”、“竹叶菜”等别称。倘使被毒虫恶犬咬伤,将茎叶揉烂出汁,敷于伤处,可具解毒消肿之效。提取出的汁液也被古时医家用于治疗毒疮,无论咽喉肿痛还是痔疮,取鸭跖草幼苗汁液涂抹疮上,都颇有效。民间亦有将鸭跖草幼苗与红小豆煮水饮用之法,可去酷暑疫热。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