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德罗一世
从葡萄牙太子到巴西皇帝

1822年9月,葡萄牙太子、巴西摄政王佩德罗,已经在圣保罗焦急等待了好几天。9月7日,里斯本的信差终于到了,带来的却是一纸“葡萄牙禁止巴西自治”的批文。佩德罗终于下了决心。他策马来到圣保罗市郊的伊匹兰加河边,向等候已久的人群高喊:“不独立,毋宁死!”正式宣布巴西脱离葡萄牙统治,成为独立国家。同年10月12日,他在24岁生日当天正式登基,成为巴西的首位皇帝:佩德罗一世。
王室全员流亡海外
1798年10月12日,佩德罗诞生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克鲁兹宫。他的父亲是葡萄牙太子若昂,同时也是巴西亲王。在他出生次年,若昂太子开始摄政,实际掌握着国家大权。1801年,年仅3岁的佩德罗受封亲王,被正式列为葡萄牙王国未来的继承人。
如果这是在15、16世纪,小佩德罗一定饱受艳羡,因为那时葡萄牙正值全盛时期,还在如火如荼地建立全球霸业。但17世纪的葡萄牙,国力已是江河日下,1807年甚至本土全境被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攻陷。整个葡萄牙王室被迫踏上流亡之路,逃往他们最大的海外殖民地巴西,并改国名为“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王国”。10岁的佩德罗王子,也在流亡队伍中。



全才高富帅
未来皇位继承人的身份,让佩德罗从小接受高端教育。他熟悉历史、地理、数学、经济学,通晓多门外语——这对一位王子来说没什么。他善于骑马、懂音乐和绘画——这在贵族阶层里也不稀奇。但佩德罗的才艺还不止如此:除了骑术,他还会驯马、医马;除了会乐器,他还能歌善舞、能作曲;除了能绘画,他还能做手工,甚至有专门的皇家工房,没事就玩雕刻、做家具。
这都是因为父亲过于溺爱,舍不得严格要求他,结果,佩德罗的为君之道学得马马虎虎,却凭着兴趣涉猎了许多其他领域。
多才的王子自然也少不了风流债。十几岁的佩德罗长成了一个标准高富帅,处处留情,甚至和一个法国舞女诞下私生子。若昂对儿子混乱的私生活很头疼,因此1816年他成为葡萄牙国王之后,就给18岁的新太子说了门亲,对象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公主。相亲很成功,公主一下子就被英俊潇洒的佩德罗俘获芳心,次年两人完婚。

“巴西”在葡萄牙语中原本是“红木”的意思。新大陆被发现后,罗马教廷为了调停西班牙、葡萄牙这两个航海大国的冲突,为两国平均划分了势力范围,巴西就在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当中。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来到巴西时,将这片地方称为“圣十字架”。但由于当地盛产一种可提取红色染料的木材,殖民者大肆采伐,销往欧洲,久而久之,“红木”便取代了“圣十字架”,变成这片土地的代称,并沿用至今。这种红木实际上是苏木科云实属的“巴西木”,如今被巴西人奉为“国树”。
大洋两岸闹革命
佩德罗结了婚,若昂算是了却一桩心事。但比儿子的风月债更让他担忧的,是儿子的叛逆头脑。当时,启蒙运动的潮流已经影响到巴西,佩德罗对民主宪政等新思想也有所涉猎。保守的老国王十分恐慌,因此在国家大政决策时,处处把太子排斥在外。
葡萄牙自1807年被法国占领后,直到1812年才借英国之力复国,然而整个政权核心却没有回到本土,一直留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1820年,葡萄牙爆发革命,革命者要求国王回国,制宪主政。若昂觉得,这一回去肯定要受挟制,王权会被宪法约束。因此迟迟不敢回国,想派佩德罗回去,又怕这个思想新潮的儿子刚好跟革命者一拍即合。
这么拖了一年,巴西也爆发革命了。若昂完全控制不了局势,最后还是佩德罗与叛军斡旋,双方暂时和解。1821年,老国王不情不愿地返回葡萄牙,将巴西丢给了年轻的太子。
当上巴西摄政王的佩德罗,虽然只是个22岁的毛头小子,但濡染启蒙之风,还是做出了一些善政。他削减政府开支和税收,宣布百姓个人生命财产不可侵犯,还表示接受制宪,平息了部队骚乱,并宽恕了之前逮捕的叛乱者。

再也不当殖民地
然而局势很快又起波澜。此前,由于葡萄牙王室迁到巴西,巴西已由殖民地升格为王国。但老国王回国后,新成立的议会表示,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核心政府,巴西政府该解散,太子佩德罗也应当回到本土。此令一下,眼瞅着家园又要沦为殖民地,巴西人民不干了。有8000人联名上书,挽留佩德罗,抗议葡萄牙议会的决定。但也有人趁机煽动叛乱,想把佩德罗赶走,攫取巴西的军政大权。
面对动荡局面,佩德罗再次展现了初生牛犊的锐气,开启多线操作模式。他一面与葡萄牙本土交涉,争取自治,一面率军平叛,同时遍访巴西各州,拉拢民心。后两条线都进展顺利,只有与葡萄牙的交涉在1822年遭到强硬回绝,于是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身为葡萄牙太子,佩德罗却带领巴西人民闹独立。为了区别于葡萄牙王国,巴西自称“帝国”,元首称“皇帝”。
葡萄牙政府也没料到,驳回巴西的自治请求,却逼出了一个巴西帝国。佩德罗迅速加冕称帝,用两年时间率军平定全国,于1825年再度与葡萄牙谈判,最终使得葡萄牙承认了巴西的独立地位。新生的巴西帝国和皇帝佩德罗一世,开始引起世界的关注。


“双王”危机
在争取独立时,巴西人民可谓同仇敌忾,但当真独立了,此前被暂时掩盖的矛盾也纷纷暴露出来。
对新生的巴西帝国而言,有三重忧患亟待解决:国内残留的葡萄牙势力;边境上与阿根廷的冲突;以及当时国内乌拉圭地区的独立呼声。佩德罗对付葡萄牙势力很有一套,把它们一一扫清,然而处理其他问题却不怎么给力。
早在帝国建立之初,反对佩德罗的人就曾提出,这个出生在葡萄牙的皇帝一定会危害巴西。当时,由于佩德罗明显有益于巴西,议论便平息下去。但到了1826年3月,若昂去世,身为第一顺位继承人的佩德罗成为葡萄牙国王,在葡国君主谱系上称为“佩德罗四世”。一时间,葡、巴两国人民都表示强烈不满。
虽然佩德罗2个月后就主动辞去葡萄牙王位,但随着巴西的亲葡势力逐渐被肃清,皇帝本人倒成了葡国在巴西的最大代表,关于“双重身份”的指控,一直阴魂不散地伴随着他。



被迫退位
在民意动摇的节骨眼上,佩德罗的风流招来了大祸。他公然带情人招摇过市,而被冷落的妻子(即父亲撮合的那位公主)却难产而死。一时流言四起,都说皇帝害死皇后。佩德罗立刻失去岳父家神圣罗马帝国的支持,坏名声传到欧洲,好几年没有国家愿意跟他联姻。
1828年,巴西被迫允许乌拉圭脱离帝国而独立,这让民众对皇帝更加失望。到了1829年,就连佩德罗最信任的弟弟也背叛了他:之前佩德罗辞去的葡萄牙王位,由他年幼的女儿玛利亚二世继承。他为了控制局面,让弟弟米格尔与女儿结婚(这种乱伦婚姻在欧洲王室贵族圈子里并不稀奇),并代理国家大事。但米格尔却篡位自立,倒行逆施,全盘颠覆了佩德罗之前的政策,不仅毁掉了葡、巴两国的合作前景,也彻底断了佩德罗的归路。
四处碰壁的佩德罗,曾一度向反对派妥协,并在1831年任命了反对派内阁。但他的政敌并不领情,继续攻讦他的出身与品德。国王与内阁的冲突最终引发暴动,连军队也倒戈了。33岁的佩德罗里外不是人,一时心灰意冷,将皇位传给儿子佩德罗二世,自己离开了巴西。
为女儿而战
对许多人来说,陷入这般众叛亲离的境地,政治生涯基本就结束了。但佩德罗却没这么容易消停。他的再婚对象是拿破仑的孙女,因此1831年退位后,他就到法国去休养生息。在法国,他谋划着要跟弟弟算账,为女儿讨说法。
佩德罗游说英、法政府,双方都对他表示同情,却不打算用官方力量帮助这个丧失政治资本的人。然而这些游说为他争取到了一些私下的支持,并东拼西凑起一支几千人的军队。1832年,34岁的佩德罗率领这支人马,在忠于他女儿的葡属亚速尔群岛集结,并于7月从葡萄牙北部港口波尔图发动了进攻。
佩德罗曾有“士兵皇帝”的外号,英勇善战。但因为实力悬殊,他的部队在波尔图被葡军围困了一年,渐落下风。直到1833年一次冒险奇袭成功,才开始扭转颓势。同年,由于邻居西班牙打起内战,佩德罗争取到西班牙自由派的支援,终于一举为女儿夺回了葡萄牙。

巴西的第一首国歌《啊祖国,啊皇帝,啊人民》,是佩德罗一世本人于1822年9月7日宣布独立当天创作的,他还在当晚的爱国集会上亲自演唱了这首歌。1831年,佩德罗被迫退位后,巴西音乐家席尔瓦曾创作《四月七日颂歌》,为他喝倒彩。但这首曲子在1909年经由诗人埃斯特拉达重新填词,更名为《听,伊匹兰加的呼声》,反而成了歌颂佩德罗在伊匹兰加河畔领导巴西独立的作品。在1922年巴西独立百周年时,它被正式定为巴西国歌。如今在足球场上伴随巴西队的凯歌,就是这首曲子。
独立英雄
“三十功名尘与土”,用来形容此时的佩德罗再合适不过。他成了葡萄牙的摄政王,未届不惑却已历经风雨、饱尝冷暖。多年辛苦,终于要看到曙光了,他却猝然倒下。1834年战争结束后,36岁的佩德罗感染肺结核,同年9月,这位跑过大半个地球、一生爱折腾的英雄,病死在自己出生的克鲁兹宫。
佩德罗去世的消息传到巴西后,有老部下对他的孩子们说:“佩德罗没有死,因为只有普通人会死,英雄不会。”即便是那些曾反对过他的政敌,也都承认他的贡献和伟大。在他去世半个多世纪后,1889年,巴西爆发政变,推翻帝国,改制为联邦共和国。但即便帝国早已不在,佩德罗一世在巴西人眼中,仍然是开国君主、独立英雄。1972年,他的遗体被运回巴西,安葬在圣保罗州的独立纪念碑下,以铭记他为巴西所做的一切。
责任编辑 / 林语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