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标签: 诗词演义

老来种柳归园田
身处文豪大儒济济一堂的北宋,年仅十七岁的晁补之随父宦游。甫至江南,眼前湖光山色、风景人文,无一不令他惊讶赞赏,更激发了他的无限才思。将隽秀诉诸笔端,晁补之作《七述》之文,呈于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案头。苏东坡读毕,击节赞叹。自此,晁补之的名字流传开来。然而怀才却并非一定仕途通顺,晁补之在十年之后才终于得中进士,自此在宦海之中几度沉浮。因受苏轼赏识,他也被尊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曾经风流荣光。但随着苏东坡遭受贬黜,晁补之也受了牵连,连遭贬谪。
已是知天命的年纪,晁补之被免了官职,几经颠沛,回到山东故乡,自号“归来子”,于山上叩石垦壤,拥湖植柳,过起了陶渊明般的隐士生活。通过改编唐教坊旧曲“摸鱼儿”,晁补之创作了一首新词,用以讲述隐居生涯和心中愁绪:“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白首误功名,不如买下一块水塘荒地,栽植杨柳,在青翠枝条之间独自小酌。晁补之将这新词的词牌取名“买陂塘”(陂读作“杯”,陂塘即池塘),后人不甚喜爱“买陂塘”的名字,依旧使用了唐教坊曲原本的“摸鱼儿”,但却尊这首词作为词牌正格。
鸿雁殉情可堪怜
“摸鱼儿”词牌绵延悠长,如泣如诉,最适合记述身世见闻,并由此延展开去,夹叙夹议,表明心绪。南宋辛弃疾、张炎等人均有佳句流传,但说到如今最为知名的“摸鱼儿”,还应首推金人元好问之作。赶考途中,元好问遇到一则罕事:猎人捉了两只大雁,一只遭人捕杀,另一只则从网中挣扎逃出,然而却并没有振翅远飞,反而发出声声悲鸣,最后竟一头撞死在地上。众人以为这一对鸿雁定是夫妻,情深意重,不肯独自偷生,故而寻死殉情。元好问心生感触,将双雁买下安葬,累石为冢,称之为“雁丘”,并为此写下了传世名作《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现实中鸿雁婚配,常终生一夫一妻,彼此搭档分工,觅食营巢,抚育后代,可谓忠贞之鸟。但并非每一对遭遇不测的鸿雁,都会因配偶亡故而殉情,然而正因为罕见,历朝历代,偶见殉情者,即被古人写入诗文传诵赞誉。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