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生命的奇迹


文章出自:博物 2014年第10期 作者: 何全 

标签: 生活百科   

每一天的生活,往往从早餐的一颗鸡蛋开始;从蛋中破壳而出的小鸟,象征着新生力量的欣欣向荣;甚至在冥冥之中,诞辰的“诞”也和“蛋”具有同样的读音……孕育生命和希望,正是蛋的使命所在。看似平凡的蛋,其实有着无比精巧的结构,堪称生命演化史上的一个伟大发明!

蛋:卵的升级版

在日常说话中,“卵”和“蛋”可以代表同样的意思。但在生物学上,尽管所有的“蛋”都可以叫“卵”,但真正有资格称为“蛋”的,只有那些外部被石灰质蛋壳覆盖、内部有羊膜包裹住胚胎的卵,也就是“羊膜卵”。因此,只有能产下羊膜卵的爬行类、鸟类和少数哺乳类才会“下蛋”,而两栖类、鱼类,以及昆虫、螃蟹、乌贼等无脊椎动物,都只能说是产卵。

将蛋与其他卵区别开的外壳和羊膜,首要功能是保护蛋里的水分不流失、不蒸发。生命起源于水中,动物胚胎的存活和发育也必须有水才行。昆虫、蜘蛛等无脊椎动物,卵的体积细小,只要产在阴凉潮湿一些的泥土或苔藓中,或是外面包上一层“卵鞘”,就不怕水分流失了。可这些法子对于胚胎较大的脊椎动物不太管用,两栖类、鱼类的卵一般还是需要产在水里。如果它们的卵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很快就会过热或干枯而死。

而在羊膜卵也就是“蛋”中,羊膜为胚胎提供了一个充满“羊水”的封闭腔体,蛋壳又进一步隔绝了与外界的水分交换,这就使胚胎较少受到外界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并阻挡细菌、真菌的侵害。此外,相对坚固的蛋壳还可以“包装”下更大的胚胎,使幼体在孵化前发育更成熟,同时也为动物体型增大打下了基础。

青蛙等两栖动物的卵,只有软质透水的黏膜保护,因此要产在湿润环境里;
爬行动物的羊膜卵则可以有效保水,使它们能在陆地上生蛋繁衍。

先有蛋,后有鸡

生物演化史上,羊膜卵的出现,标志着脊椎动物真正登上了陆地。实现这个伟大创举的,并不是鸟类,而是它们的祖先爬行动物—也就是说,肯定是“先有蛋,后有鸡”。

责任编辑 / 董子凡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