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树
结得橡子度饥荒


文章出自:博物 2015年第02期 作者: 王辰 

标签: 草木庄园   

栎树,古时为多种壳斗科栎属植物的统称,亦可笼统地称它们为橡树。也有人认为古之栎树,特指如今的麻栎。麻栎产于我国大部分省区(除西北、东北部分地区之外),生于向阳山坡。麻栎为乔木,高可达30米,叶片长椭圆形,边缘具刺芒状锯齿;花分雌雄,小而聚集;坚果具壳斗。麻栎果实民间可收做饲料,木材可作枕木、坑木之用。

树神长寿逞奇谋

远近闻名的大栎树果然气势不凡!它的树冠伸展开去,树阴可以遮蔽千头牛,树干之粗需十余人才能合抱,树梢之高可比肩山丘,就连侧生的枝杈也足以制造十余艘小船了。这株生在齐国的大栎树,被人们尊为守护土地的神明。一群工匠远道而来,无不为如此壮美的木材而赞叹,唯独他们的师傅对这大栎树连正眼也不看上一眼。众弟子甚为不解,老匠人答道:“此乃无用之木!以之做船定会沉没,以之为棺椁定易腐朽,以之为器皿定易损坏,以之做房门定难合缝,以之作屋柱定遭虫噬。栎树就是如此无用之物,所以才能长到这般粗大,无人砍伐。”

当日深夜,树神在梦中和老匠人言道:“你又何苦用那些所谓的‘有用之木’和我相提并论呢?你看看那些果树,就因为结了美味的果实,才为自身招来祸端—人们为了打落果子,连树枝树杈都损伤了。我能够颐养天年,难道不是最大的‘有用’吗?”醒来之后,老匠人与众弟子谈到梦中境遇,弟子问曰:“树神追求‘无用’之道,又何苦作为神明,保一方土地平安呢?”老匠人呵斥道:“汝等无知!它若不是神明,早就被人砍伐了。化身树神,受人膜拜,这就是大栎树与众不同的自保之法。”—这则故事收录于《庄子·人间世》之中。庄子虽推崇“无为无用”的处世之道,却也并非鼓吹一味隐世遁形,而是以大栎树为例,主张找到最适宜自己的存活方式才好。

古人所谓的栎树,以今之麻栎为正。麻栎春季开花,花序穗状,与新叶一同生出(图1)。
其他栎属树木,如栓皮栎、柞栎(图2)也都可统称为栎树或橡树。
夏末秋初时,麻栎的成熟果实掉落,坚果(橡子)与壳斗常会分离(图3)。
北方山区常见的蒙古栎入秋后叶子变为金黄色(图4),可作为彩叶树栽种用作观赏。

橡子果腹 皂斗染色

老匠人对栎树的评价,多少有失偏颇。古人砍伐栎树制作车轮,木材烧炭亦是佳品,而更为人看重的,则是它的果实。栎树的果实下方,生有一个碗状的壳,这一造型成了栎树名字的由来:古时“乐”字原指声音之统称,篆书“乐”字形如木架之上端放着大大小小的鼓;栎树果实与鼓形相似,故而得名。又因剥去果实之后仅余下碗状空壳,像是盛粮食所用的斗,所以称此壳为“斗”;因壳象形似斗,古称“象斗”,后来讹为“橡斗”。于是,栎树的果实自汉朝之后,常被称为“橡实”或“橡子”;明清时干脆栎树也被笼统地称为了“橡树”。

上古时未有农耕之前,人们就已采食橡子为生。非但能够充饥,医家亦称橡实于肠胃有益,多食使人强健。然而橡子味道微苦,至唐宋年间,此物已沦为牲畜饲料,只在困顿饥荒时人们才捡拾橡子充饥。安史之乱时杜甫逃难至甘肃,一家老小在山中捡拾橡子为生,杜甫也写下了苦闷的诗句:“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包裹着橡子的橡斗,则有另一番用途:民间将橡斗浸泡于水中,汁液可以用来染黑色。尽管所染的衣物长久洗涤,颜色会逐渐淡去,但因橡斗易得,所以黑色衣物一度成为平民百姓的标准着装。

彩叶落果秋不收

古人所谓的栎树,实则是如今壳斗科栎属多种植物的统称,有人认为应以我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分布的麻栎为正,也有人称,只要结橡子的树木都可称为橡树或栎树。橡子或橡斗今人较少采撷取用,故而栎树一度为人轻视。然而近些年来,西方园艺学家培育了多种观赏用栎树,叶子入秋或变金黄,或呈深红,耐人玩赏。加之落果可作为城市中小型鸟兽的食物,这些栎树在注重生态的国家颇受重用。如今我国城市中也已开始栽种彩叶栎树,并尝试使用本土的栎树种类。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