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就是给母亲捶背
“蒙古族”与草场演替
标签: 自然探奇

游牧中,羊群往往在牧人的蒙古包附近休息过夜,称为“卧盘”。牧人与羊群离开后,积满羊粪的“羊盘”,会有一段时间寸草不生,再慢慢恢复植被。
“草斑”:昨日的羊盘
一次,我和生态学家刘书润老师到草原考察。碧绿的草场上,我忽然瞧见几块深青色“斑块”,面积大概十几平方米。走近一看,这些地方都长满了羊草(一种禾本科优质牧草),绿得发暗,比周围的草茂盛许多。这可就怪了,因为草盛处的地势并不更高或更低,环境与周围相比并没有明显区别。
刘老师也瞧见了,他说:“这是羊卧过盘的地方!”“卧盘”是牧民的行话,意思是羊群曾在这里休息。草原上原本很少有“羊圈”,游牧到哪片草场,羊群就地过夜。这块休息区就叫“羊盘”,会一直用到牧民和羊群离开这片草场。羊休息时多是卧着,所以叫“卧盘”。
羊盘总会积累大量的羊粪。等羊群离开以后,这块地方会因为营养过剩,有几年不长草。阳光、雨水和生物慢慢对羊盘上的粪便进行分解,有时候,人也会参与其中——牧民会把堆积得厚厚的羊粪铲起来,晒干,当作燃料。
随着这种分解的进行,羊盘上的植被开始恢复。一年生的藜科植物先长起来,它们是草原上的先锋植物,善于攻占各种不太“宜居”的土壤。又几年后,土壤的肥力被中和到一定程度,藜科植物就会被羊草取代,成为我所见到的那个样子:一片稀疏的草地上,突然长着一块特别茂密的“羊草斑”。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