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
北地佳果出羌胡
文章出自:博物 2015年第10期
标签: 草木庄园


核桃,中文正式名为胡桃,产于我国大部分省区,或野生于山坡丘陵,或人为栽种。核桃为乔木,高可达20余米,树皮常具灰白色纵向裂纹;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常5~9枚;雌雄同株异花,雄花聚集为穗状,雌花常1~3朵聚集;果实近球状。核桃种仁可食,木材可制硬木家具,也常栽种于路边、庭院用以遮阴。
隐世托言种胡桃
“五胡十六国”之一的成汉,已显露出了衰败迹象:战事绵延,皇家偏又大兴土木,以致民怨堆积,此乃外忧;皇室宗族之中,有人磨刀霍霍,妄图篡位自立,此是内患。偏偏成汉皇帝竟丝毫不知情,以为国都成都乃安稳之地。开国老臣韩豹,身居太史令一职,擅长将天下异象、民间流言,作为双关隐喻,用以劝戒君王。为向皇帝示警,一日朝会之后,韩豹进言道:“臣今老,志在田园,欲植胡桃,愿赐其种。”胡桃谐音有“逃”之意,韩豹本意是劝皇帝逃离成都是非之地,可惜皇帝并未领悟。不过数日之后,他的帝位就被堂叔篡夺,郁闷而终。
此后不过数十年,胡桃之说,在文人士子之中忽而风行起来—个中缘由,则要归于书圣王羲之。王羲之所居的东晋尚自安宁,风雅名士们更加看重的是自己的名节声望。王羲之称病弃官,隐居金庭(位于今浙江绍兴),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他的旧友在蜀地为官,寄来胡桃种子,王羲之便栽于院中,并写信言道:“胡桃佳果,我已种下,现今胡桃树已然生得繁茂。我最喜爱栽种果树,如今隐居田园,只能做这些事而已。”王羲之写下的信笺,被后世奉为书法佳作,这几句关于胡桃的絮语也被尊为了“胡桃帖”。书圣既然说过,隐居田园,栽种胡桃为佳,自然引得后人纷纷效仿。甚至“石榴花开光照屋,胡桃叶大阴满帘”,也成了文人待客时,颇值得夸耀的景致。


青皮剥尽是真容
所谓胡桃,就是如今民间俗称的核桃了。汉朝时核桃初入中原,一度被当作珍奇果品,需由西域特地进贡而来。到了魏晋时,核桃已渐渐栽种于南北各地。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言道:“张骞使西域,还得胡桃。”故而唐宋时人们大都接受此说—胡桃得名,因其来自胡人之地,果核与桃子之核相似。到了明朝,人们却对胡桃命名有了新解:胡桃之“胡”,应指“羌胡”而言。古之羌胡,又名西羌,乃如今甘肃等地,此处盛产的胡桃,不必待张骞跑去西域那么远,只要商路畅通,就可流入中原了。故而在《本草纲目》中,特意收录了胡桃的别名“羌桃”。
非但如此,李时珍还提供了胡桃得名的另一番解释:“此果外有青皮肉包之,其形如桃,胡桃乃其核也。北音呼核如胡,名或以此。”北方方言,果核的“核”字常读作“胡”,如今河北等地依然常见如此读音。核即是胡,胡即是核,核桃胡桃都是指“果核如桃核”,得名与是否来自胡地无关。这一说法,颇获近现代植物学者的赞同。但在《中国植物志》中,这一植物的中文正式名最终定作“胡桃”。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