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痕:风和水的画作

风水流转画成图
大自然从来不缺乏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家,风和水就是两位杰出画师,它们将泥沙当画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地作画,形成抽象艺术品——波痕。波痕的专业解释是:由于风、水的作用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痕迹。也就是说,波痕并不都是波浪塑造的,只是长得像波浪。

不对称波痕的形态,一侧缓,一侧陡,风是从“缓坡”①吹向“陡坡”②方向的。
风和水,虽然物理状态不同,但它们都属于“流体”,有相似的运动规律。当流体从地表流过,摩擦力带动地面的泥沙,而这种推动力有限,泥沙移动一段距离又停止了。当流速与泥沙颗粒的大小都合适,才能形成波痕。

颗粒较粗的沙子形成的波痕不清晰。
速度与激情
从波痕的形状可以推测出风或水的流向。单独观察某段波痕,你会发现它通常一面缓一面陡。缓的一面称作向流面,受风或者水流冲击,不断被侵蚀,侵蚀掉的泥沙被搬运到坡顶,在陡的那面堆积下来。相应地,陡的那一面称作背流面。
向流面的泥沙会越来越少,而被流面的泥沙则越来越多,于是波痕就在风、水作用下慢慢前行。所以波痕并不是原地不动,若是狂风吹细沙,波痕还会移动得相当快。
责任编辑 / 刘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