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的兴衰
上古神兵
标签: 文化文明

战国时期的秦国铜戈
独门兵器,招法精奇
冷兵器时代,大部分古文明的近战兵器,主要都是简单直接的长矛、刀剑。只有先秦时期的古代中国,是由“戈”这种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独门兵器主宰了战场。
戈的样子,有点像大写的英文字母“T”:一根长杆,顶部一左一右伸出两个叉。考古学家推测,这副样子可能来自远古时代——先民们会把鹿的下颌骨、或者一段鹿角绑在木棒上当武器,后来换成金属材料就成了戈。也有人认为,戈可能是镰刀、斧头的一种变形。
戈头的两个叉一长一短,其中较长的称为“援”,上下两边和顶端都有锋刃。较短的称为“内”,没有刃,用于平衡重量。商周时期的戈,大致可分长戈、短戈两类:长戈的杆长可达2~3米,适合战车上的武士双手操持;而短戈一般在1.1~1.5米的长度,主要由步兵单手使用。当时的普通士兵往往一手持戈、一手持盾(干),“干戈”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在商周时代的战场,战车上的精锐武士居高临下,可用长戈大范围攻击,手持短戈的步兵很难与之抗衡。
根据史料透露的细节,戈的用法有点像钩子——用力挥戈,先将尖利的援锋刺入敌人身体,然后顺势一拉,弧形的下刃把伤口割得更大,造成重创。春秋时期的武将,在记载中甚至能挥戈斩断敌人手臂,砍人头颅。另外,戈还有用援的尖锋“啄击”、用上刃“推击”等招式,用法很多。
责任编辑 / 董子凡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