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博物绘画


文章出自:博物 2017年第03期 作者: 王钊 

标签: 博物广知   

西方的博物画,作者多为博物学家或者受聘于科学家的画师,他们创作时就带有先天的“科学基因”。而中国在近现代前,虽然画家们观察、描绘自然的眼光和手法,与西方的科学标准有所不同,但我们的祖先拥有深厚的博物学传统。自然题材的传统“花鸟画”中,也有不少严谨写实的传世佳作,我们姑且称之为“博物绘画”。这些作品就准确度和艺术审美而言,毫不逊于同时期的欧美博物画。

宫廷画:盛世吉兆,祥瑞汇聚

中国古代高水平的博物绘画多出自宫廷。对于皇帝,这些画作具有非凡意义——珍禽异兽、奇花异木都是“祥瑞”,是“太平盛世”的征兆。所以用画笔记录下这些“祥瑞”生物,成为宫廷画师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1.某种云雀 2.某种莺 3.小太平鸟 4.珠颈斑鸠 5.鹊鸲(雌)6.大山雀 7.黑尾蜡嘴雀 8.灰喜鹊 9.红嘴相思鸟 10.乌鸫 11.红头穗鹛 12.暗绿绣眼鸟 13.红嘴相思鸟 14.北红尾鸲 15.某种山椒鸟(雄)16.白头鹎 17.普通 18.橙腹叶鹎 19.灰喜鹊 20.黑喉噪鹛 21.可能是某种伯劳 22.小太平鸟 23.普通翠鸟 24.白眉姬鹟 25.某种云雀 26.白腰文鸟 27.白喉矶鸫 28.鹊鸲 29.画眉 30.火斑鸠 31.栗腹文鸟 32.树麻雀 33.棕头鸦雀 34.八哥 35.白鹡鸰 36.某种红尾鸲(雌) 37.黑脸噪鹛 38.白颊噪鹛

有些皇帝对花鸟鱼虫很有兴趣,各地就会争相进贡花木鸟兽。于是这些皇帝在位期间,往往也相应地涌现一批博物绘画作品。比如宋徽宗在此领域登峰造极,而且本人就是绘画大师。但宫廷博物绘画传下来的,多为明清两朝作品。清代更是“博物”画风的鼎盛时期,宫廷画师受命,完成了具有“物种调查”功能的大型博物绘画图集《鸟谱》和《兽谱》,颇有大清“植物志”、“动物志”的风范。

南宋时期流行“团扇”形制的花鸟画。这幅《茉莉花图》是南宋佚名画师的作品,曾藏于宫廷。画中的植物茉莉,描绘得非常准确。与西方博物画不同,中国花鸟画更注重构图的美感,是写实风格的创作,而非植物的“标准照”。

宫廷画师水平较高,他们的作品相当精美、准确,毛笔细腻的笔触,也非常适合描绘鸟类羽毛、植物纤维的精细变化。只是没有像有西方经典博物画那样,有意突出生物的识别特征、行为特征。可惜这些画作多为皇家收藏,难以流传到民间,更不可能像西方博物画那样,印刷复制广泛传播,激发民众对博物学的热情,进而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清宫廷《鸟谱》中的一幅,记载为“白哥”。这应是一只黑领椋鸟(原图做水平翻转处理)。

文人画:闲情逸致,格物致知

中国古代文人讲究“琴棋书画”的雅趣,文人画多写意、言志,严格写实的画法并非主流。但有些文人雅士出于个人兴趣,喜欢仔细观察自然,用画笔记录动植物。

责任编辑 / 刘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