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木
一叶飘空万木秋
文章出自:博物 2017年第11期
标签: 文化文明
完美对称字
我们的老祖宗在创造文字时,其实颇有美学上的讲究,比如,汉字中有许多字形都是对称结构,在象形的甲骨文中看得更分明:火(①)、土(②)都是左右对称,水(③)是个中心对称图形。而将这种对称之美发挥到极致的则是“木”字:甲骨文写作④,同时满足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和中心对称。




木字是从自然界中树木的形态而来:一根笔直的树干,上端发散出向上伸张的枝条,下端发散出向下钻探的根系,其结构本身就有优美的对称感。古人在“木”的下半部分加上指示符号(一横或一点),成为“本”字,表示树根;在上部加指示符号,成为“末”字,表示树梢,本末两字也形成了一种对称。
山有木兮木有枝
指示符号也有标在木字中部的:⑤是甲骨文中的“朱”字。按照本、末的思路,朱就应该指树干。然而,古代文献中朱多指红色,并没有树干的意思。只有《说文解字》说,“朱”是一种松柏类的红心木头。于是人们推测,朱字可能最初指树干,后来由于红心木较为特别,朱字被借去指红色,从此就一借不还了。为了表示原有的意义,给它加上木字旁,以“株”表示树干。

与“末”一样指树梢的还有“标”和“杪(miǎo)”,《说文》对这几个字的解释拧成了一个莫比乌斯环:“标”是“木杪末也”,“杪”是“木标末也”,循环论证,总之都差不多。俗话“治标不治本”中的“标”就是细枝末节之意;而古人书画落款常见的“月杪”一词,意为月底,是将“杪”等同于“末”,又取“末”字“结尾、最后”的引申义。此外,常见的木部字中,“条”字本义是树木的小枝,“枚”指树干,“朴”本来是树皮的意思——木兰科植物厚朴,便是得名于它的“皮厚”。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