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盛宴 一起来吃浮游生物

海面上,大翅鲸正大口吞食大西洋鲱鱼等滤食性小鱼。
昼夜沉浮,饕餮不息
和陆地生态系统类似,海洋生物赖以为生的有机物,主要也是由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浮游植物(浮游藻类)生产的。广袤海洋中的绝大部分动物,归根到底,都靠这些“生产者”养活。
浮游藻类主要集中在深度小于200米的海洋表层,直接以其为食的“初级消费者”,主要是体型只有微米级、毫米级的微型和小型浮游动物。它们要时刻提防捕食者的袭击,若是白天贪嘴出现在海洋表层,很容易暴露自己,难免被吃掉。于是它们选择投身黑暗,入夜后才浮上海面取食,到天亮再潜入深层水域蛰伏起来,静等暗夜再临。

昼伏夜出的浮游动物,带动了海洋表层几乎所有的生物,每天上演垂直大迁徙。
随着微小浮游动物的昼伏夜出,吃它们的大型、巨型浮游动物,以及大小浮游动物都吃的灯笼鱼、鲱鱼等小型鱼类,也跟着在海水中日夜沉浮。而吃这些小型鱼类的鳕鱼、带鱼、乌贼等,也都被连锁带动起来……于是,海洋表层几乎所有的生物,都被卷入这场波澜壮阔、每日上演的昼夜大迁徙中。
不过在南北极海域,浮游动物的迁徙规律正相反,是“夜伏昼出”。由于高纬度的极昼、极夜现象,极地的日夜交替以年为周期。极昼时,浮游藻类爆发式生长,此时熬过长夜的浮游动物,也顾不上危险,上浮到海洋表层大吃特吃。等到极夜时,浮游藻类数量骤减,浮游动物也纷纷死亡或是蛰伏休眠,直到下次“开餐”。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