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觅瞿秋白 何处渡人生

    我们习惯的以“好人”、“坏人”评判历史的思维方式,常常会导致迷茫和困惑。当现在我有了读书和旅行的空闲,便希望以各种方式去寻找真相。对瞿秋白的认识,源于一次特别的旅……

    作者: 刘统   出自:2012年第05期

  • 豆腐,中国的意与味

    对于中国人而言,一口豆腐白菜能保了平安,一盘“一清二白”透着做人的坦荡,一声“卖豆腐”的叫卖,则荡着悠悠的乡愁。当观之洁白,抚之柔嫩,食之馨香的豆腐,遭遇中国人的……

    作者: 智明   出自:2012年第02期

  • 冯玉祥背叛大革命的原因

    所谓大革命,指的是从1923年至1927年,历史上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旨在打倒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革命。我一直有疑问:为什么不是蒋介石的暴行,而是武汉政府的态度,标志了大革命……

    作者: 长歌   出自:2012年第06期

  • 亮出心门 门面中国

    在中国,门户不仅是进出之关,更是寄情之所。千家万户的门扉无不印着中国人基因里的记忆。一座座、一重重、一种种门,从何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木必有根,水必有源,追……

    作者: 王敬雅  子今   出自:2012年第03期

  • 皖南事变背后的隐情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是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上刊登的周恩来亲笔题词。悲愤的墨迹,表达了中共中央对国民党的失望和痛心疾首。

    作者: 李忠民   出自:2012年第07期

  • 吴佩孚的电报战争

    电报,竟然也会成为战争利器?不错,在民国初军阀混战的那段岁月,干戈与纸墨共舞,枪杆子与笔杆子齐飞,电报的作用并不逊色于那些坚船利炮。正是此时,北洋儒将吴佩孚也利用……

    作者: 尤一剑   出自:2012年第07期

  • 寻找“张家口的犹太人”

    一座黄土墙,高耸而厚重,在我眼前巍然屹立。它如城垣般护卫着里面的子民,在春日的晨曦中,显得格外威武。这,就是河北蔚县赫赫有名的暖泉镇西古堡村……

    作者: 侯晓晨   出自:2012年第05期

  • 蒲安臣 举着龙旗的美国大使

    他是唯一担任过美国大使和中国大使的“双面大使”。他代表中国与自己的祖国——美国,签订了《蒲安臣条约》。他在欧美的一系列政治和外交活动,让清政府始料未及,应接不暇。……

    出自:2012年第07期

  • 穿龙袍入葬的“华盛顿” 中国最后的双陵——袁林

    “八十三天皇帝梦,五十七岁窃国贼”,说的是近代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袁世凯。他出身官宦、考不上秀才,练过新军、当过总理大臣乃至大总统、皇帝。这样一位既革命又复辟的……

    作者: 杨津涛   出自:2012年第02期

  • 清华园 就要一所洋学堂

    清华大学的创立以及早期清华校园的建设,利用的是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其名目是留美学生的预备学校(中学)。这样的洋中学,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锋中,怎样转身变为独立……

    作者: 刘珊珊  黄晓   出自: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