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佛光寺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惜毁于唐武宗灭法之难。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正殿,大量采用月梁式的斗拱结构。殿身宽7间、深4间。由于唐朝主要的艺术表现集粹于殿内,使该寺成为中国独特的宝藏。(单晓刚 摄)
菩萨顶的文殊殿又称“滴水檐”,因为在天空晴朗的时候,文殊殿的殿檐隔一定时间就会滴下一滴水。图中香客们正在文殊殿的屋檐下捧接“圣水”。
尼众吃饭极其斯文,一人一钵,捧在胸前,不得杂语,碗筷不得发出碰撞声,吃食不得有吞吐声。五台山的尼众学院“清凉静苑”已招收了10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学生,每届都在百人之上。
在一个巨大的圆盘上有一个丈余高的红色莲花,当守殿的喇嘛钻进盘座底下转动木轮时,圆盘就会旋转起来,转动中丈余高的红色莲花徐徐张开,花中现出四尊佛像。这是罗寺的开花现佛装置。
放送河灯的船工们
河灯与焰火交相辉映的场景
聚集在河岸边等待观灯的人众
船工们骑在船帮上放送河灯
河曲县因位于黄河之曲而得名
河灯制作传人的老赵头正在制作河灯
蒲津桥东岸遗址出土的七星铁柱是仿天际北斗布局铸造的,其实它们是用来拴船的。如今铁柱身陷苇草、遍体斑斑锈迹,着实令人叹惜。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强盛的一个朝代,安史之乱以前的100多年中,国力的强大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极其繁荣,京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大都会,而居于通京要道、关中门户的蒲州古城升为上辅之后,也城扩业兴,商贾云集,物阜民丰,变得空前繁荣了。唐开元铁牛和蒲津桥的复原图再现了唐朝盛期蒲津桥和蒲州古城的繁荣景象。
永济县黄河大堤的迎水面为厚厚的石坡,由于长年不断地加修维护,石坡非常坚固,经历了无数次洪水袭击的考验,所以堤内20多万亩滩涂20多年来从未遭受过洪害。
据说,铁牛铁锚的浇铸与古时铸制巨型铜器的办法相同,是集中人力物力在现场进行的。具体方法是:“凡大铜至多,非手足所能驱使。四面筑炉,四面泥作槽道。其道上口承接炉中,下口斜低以梗,一齐如水洪流,从槽道中贯注而下,铜鼎成矣。凡万均铁⋯⋯其法相同。”在参观遗址时,稍加注意,就会观察到当年铸造时在铁牛脊梁上留下的浇注铁水的缺口。
蒲津桥遗址的发掘现场上方建 有简陋的铁棚,铁棚下面七八米深的大坑中原样保存着发掘出来的地锚系统。如今这里呈现出丛生苇草团团围困的荒凉窘况。
1是1921年时的政区图,蒲州城与大庆关(蒲津关)之间的省界反映着唐朝时黄河主流的位置。2是1994年的中国政区图,蒲津关已经划归山西省永济县了。
1. 原为村小学教师的上寨村民党正坤,爱好泥塑,一生创作出很多精彩的人物和动物泥玩 2. 竖立在村东大街旁的节孝牌坊,表明党家村人过去对封建礼教的重视 3. 讲究的寨上人家,建有两重门楼,有着很强的防患意识和标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