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黄土塬上的亮调 黄土塬上,冬日的晴空下,身着鲜明耀目服装的社火演员们,与他们的“后援团”已准备就绪。很多人会觉得民间色彩的大红大绿过于刺眼和俗气。实际上,在北方单薄、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土塬上,只有这大红大绿能带给人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颤。社火便是打破单调、沉重的最直接、最热烈的原生力量。
敬神 神灵护佑的祭仪 社火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祈求丰产的“社”祭仪和驱魅纳祥的“傩”仪。在社火表演前,队伍首先要到村里的神庙中准备、表演,以表示对神的尊敬,同时也祈求神灵护佑来年五谷丰登,家宅平安。左图即反映了人们敬神的愉悦。下图是村民用火烤鼓面。这一烤,会让鼓声更加响亮。火象征着热烈、腾跃,古远的“燎”祭就是用烟火的升腾来祭祀上天。这或许也是社火鼓舞人心、拥抱生命与宇宙自然精神的来源。
村民用火烤鼓面。这一烤,会让鼓声更加响亮。火象征着热烈、腾跃,古远的“燎”祭就是用烟火的升腾来祭祀上天。这或许也是社火鼓舞人心、拥抱生命与宇宙自然精神的来源。
冬日的暖阳下,大地尚未完全醒来,社火队伍已经开始在村庄中巡演。
背社火 社火中的软硬实力 老人们说,在农村,社火耍的就是个气势,耍的就是小伙子,耍的就是个人丁兴旺。所以,社火中最重视的就是由小伙子担任的花脸。他们带盔帽、穿蟒靠、执兵器,装扮起来威风凛凛;而净脸角色多由姑娘、儿童担任,全是细皮嫩肉,只能穿绸挂缎,装扮起来很是秀气。一般来说,谁家装扮的花脸多,谁的社火就“硬”,谁家装扮的净脸多,谁的社火就“软”。右图中,这支兼扮了花脸和净脸的背社火队伍正在做出发前的准备。背社火是个体力活儿,一般挑选村里那些力大憨厚的壮汉,在其背上绑上木架,再固定1-3名10岁左右的儿童进行表演。相传,这种方式来源于村人进山背柴的习惯。虽然十分消耗体力,但因为装扮简便,行走自由,这种社火形式在沟峁纵横、经济不太发达的关陇地区比较常见。
社火甫一亮相,最吸引人的就是花脸。所谓“内行看脸窍,外行看花俏”,社火装扮中,脸谱是最重要的内容。相比戏曲,社火的脸谱更加粗犷、豪放。老人们的手上都留有脸谱画本,按照脸谱所画的称为花脸,小生旦角类则称为净脸。
驱邪惩恶,社火之谛 一支庞大的社火队伍,包括了仪仗队、锣鼓、舞蹈、杂耍和戏曲装扮等部分。其中,最具魅力的环节当属戏曲装扮,可分为背社火、高信社火、山社火、地社火(图2)、车社火、血社火、高跷社火、翘板秋千社火等种类。每种社火特色各异,比如最有代表性的马社火(图3),缘于先秦时期陇州为着名的养马之地。马社火最多时可达上百匹,在辔铃叮当的马阵中驮着一个个衣甲鲜明的社火角色,如同行军布阵,也流露着希望六畜兴旺的自豪心理。高信社火(下图)是将10岁左右的幼童化妆后,绑扎在木制或钢筋焊结的高架上表演,融戏曲、杂技、舞蹈于一体,观之凌空飞动,十分惊险玄奇。所有社火中,最恐怖的莫过于血社火(图1):演员被秘不示人的“血彩”技术,化妆得“鲜血四溅”、“肠肚外流”,各种人被刀劈、斧砍、剑刺、剪扎的血腥场面看似阴森恐怖,实则是用以毒攻毒的方式在警醒世人。这也是民间表达“惩恶扬善”、“周礼之邦”最直白的方式。当然,社火也在随着现代文明的介入而改变,像车社火原本是在骡马车上表演,现在多改用拖拉机、农用车装载(图4)。改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社火文化的“根性”,是渗透到人们骨髓中的那种东西。
村社化的“国祀” 冬日的暖阳下,大地尚未完全醒来,社火队伍已经开始在村庄中巡演(图1)。社火里的角色都是“神”,一旦扮上,演员如神灵附体,接受万民的观瞻(下图)。社火队伍要走遍全村每一条路,让每家每户看到。这如同古代的驱傩仪,人们纷纷把社火队伍请进庄院,希冀保佑家宅的平安,还可能会有人冲进社火队伍,给演员(往往是扮演关公的演员)披上红色被面——那是敬献给“神”的心意。村里人将各种祈愿融进这个隆重的仪式,比如巧手的媳妇会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绣成花卉图案,用绣片缀成一幅大的花帐,敬献给神灵。花帐越大越精美,说明越是虔诚。这也是村里女人们展示手艺的最好平台(图2)。而孩子们则手捧着道教中的天官画像,祈望太平安乐,“天官”赐福(图3)。 百姓的虔敬,源自周代就有的一套完备、隆重的祭社仪式。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社神祭祀。虽然官方对祭社的仪轨有着严格的规定,但至少在唐代,祭社仪式在民间已经演化成了大型的演艺活动。如今,当延续了数千年的社祭仪礼逐渐消逝,敬神的文化意涵与娱乐方式却留在社火中。因此,社火被称为“村社化的‘国祀’”,成为传统国家祭祀典仪的民间遗存。
化妆 进入另一场悲欢离合 社火甫一亮相,最吸引人的就是花脸。所谓“内行看脸窍,外行看花俏”,社火装扮中,脸谱是最重要的内容。相比戏曲,社火的脸谱更加粗犷、豪放。老人们的手上都留有脸谱画本(图1、图2),按照脸谱所画的称为花脸,小生旦角类则称为净脸。艺人们还口口相传下一套画诀:“红为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气亮,专画妖魔鬼神判。”与戏曲用油彩不同,社火化妆用的是矿物质颜料。干粉颜料不容易调制,陇州人特别发明了熬制蜂蜜、白糖、冰糖调配的秘方。待干粉调成糊状(图3),即可用毛笔上脸涂色(图4)。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一夜之间,原本淳朴的普通百姓立刻变成神采奕奕的演员。左页图中的演员脸上,画的是陇州社火中最特别的“疙瘩脸”。“疙瘩”乃是鸡蛋壳。演员画上脸谱后,技艺高超的社火艺人会用蜂蜜和蛋清将纹画过的蛋壳粘到演员脸上(图5、图6)。因为黏粘精细,可以做到不露痕迹。这样一来,原本稍平的脸立刻充满立体感,所以多被用来塑造青龙、白虎等兽怪形象。